理论建设的内外发展趋向

第二节 理论建设的内外发展趋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时期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整体氛围日趋宽松,此前拨乱反正在学术界及儿童文学界已基本完成,儿童诗歌的理论建设也随之逐步进入过渡、调整、重建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儿童诗歌理论建设发展出现内部、外部两种趋向。其内部发展趋向为:儿童诗歌理论态势、观点以及其理论体系自身的发展和演进;其外部发展趋向为:设置研究机构、成立儿童诗歌学术团体、开辟理论园地、初步形成儿童诗歌理论研究队伍、相关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开展等各个方面。

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参照这一时期儿童诗歌理论建设的发展趋向,会发现正如方卫平在《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现状的初步考察》一文中所指出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弊端:“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颇多,研究格局畸形,独特的理论发现和研究个性严重缺乏,理论模式过于静止凝固,理论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单一,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缺乏等。”[4]当代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理论建设前景令人鼓舞,但在整体上还很虚弱和落后,这一问题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未能解决。尽管如此,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的理论建设在其自身高度自觉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重建。

就其外部发展趋向而言:其一,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研究队伍规模、素质不断提高,形成稳定梯队。有新中国成立前便开始研究的老一辈理论家,有具有自身研究特点的中年理论研究者,有刚起步的年轻理论研究者。他们扩展理论研究背景,摆脱固有研究局面,从各方面切入当代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理论建设。新时期以来,他们的具体研究成果数不胜数,无论数量还是学术水平都前所未有。报刊论文、研究专著、论文集、工具书、资料集不计其数,儿童文学作家和评论者如鲁兵、陈伯吹、金近、蒋风、陈子君、圣野、樊发稼、金燕玉、柯岩、刘晓石、高洪波等也都出版了个人专著或论文集,如蒋风的《儿歌浅谈》(1979年12月出版)、金燕玉的《儿童文学初探》(1985年5月出版)等。其二,儿童文学理论园地不断扩展。1979年《儿童文学研究》复刊,1985年《儿童文学评论》创刊,1986年《幼儿读物研究》创办。一些儿童文学刊物如《儿童文学通讯》《小朋友笔谈会》《少年文艺创作之友》《儿童文学选刊》《未来》等开辟理论园地。除此以外,一些成人文学理论报刊和大学学报也为儿童文学理论辟出篇幅,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文艺评论》《当代文坛》等。《文艺报》自1987年起便开辟了“儿童文学评论”专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推出儿童文学研究专辑多年。儿童文学研究、教学活动较为活跃,多个高校、师范院校开设儿童文学课程、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展各类型研究活动等。其三,儿童文学理论会议相继召开。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座谈会召开(1984年6月,石家庄),会议有四个议题:儿童文学的特点和文学的一般规律的关系、儿童文学和教育的关系、少年儿童的特点和如何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童话的时代特色及幻想和现实的结合问题;全国儿童文学理论规划会议召开(1985年7月,昆明),会议对当代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全面深入建设问题进行了规划;外国儿童文学座谈会召开(1986年11月,重庆),探讨外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上海儿童文学研讨会召开(1990年11月,上海),会议论题涉及多个方面。其四,20世纪80年代开始,专门的儿童文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陆续出现,形成了一支数量、质量都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其中不乏专门研究儿童诗歌者。198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儿童文学学术研究团体——“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成立。其后为便于团结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便于学术交流研讨,成立了全国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会、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全国各地高校陆续设置儿童文学研究机构(浙江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室、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儿童文学教研室、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儿童文学研究室、四川外国语学院外国儿童文学研究所),在全国各省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设有儿童文学研究人员。

就其内部发展趋向而言:其一,当代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发展迅速繁盛,新的状况层出不穷,现实需要开辟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拓展研究空间,如刘绪源的《两个概念的辨析——“美育”非即“审美”论》(1991年)、孙建江的《在运动中产生美——兼论儿童文学的美感效应》(1986年)等。其二,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研究更多地关注创作实践,并从中汲取理论研究的经验。研究者结合儿童文学和诗歌的创作实践调整研究思路,如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念的更新》(1986年)、陈子君的《怎样看待建国以来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1985年)等,倡导把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其三,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研究向纵深拓展。把儿童诗歌的特殊性问题纳入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儿童诗歌的“儿童性”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儿童诗歌种类和题材划分逐渐细化等,如方卫平的《儿童文学:在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1987年)、杨实诚的《作家与童心关系新探》等。其四,研究范围不断拓宽。如陈伯吹的《儿童诗与形象思维》(1978年)、柯岩的《漫谈儿童诗》(1979年)、金波《儿童诗创作札记》(1982年)、彭斯远《儿童诗的情趣浅谈》(1983年)、高云鹏的《试论情节在儿童诗中的特殊作用》(1983年)、蒋风的《漫谈儿童诗》(1991年)。其五,出现研究儿童诗人及其作品的文章。如柯岩的《有这样一个人——我读田地的儿童诗》(1985年)、吕世民和任湛的《论金波的儿童诗》(1985年)。此后,还出现了《写有地址的漂流瓶——读林然的儿童诗》《反叛意识与新的儿童观——试评高洪波的儿童诗创作》《陶行知儿童诗歌管窥》《一个快乐和多彩的审美世界——读滕毓旭的儿童诗》《童心未泯,耕耘不息——〈田地儿童诗选〉浅析》等对儿童诗歌文本的深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