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歌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儿童诗歌理论体系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儿童文学研究便有了理论体系构建、学科意识的觉醒。蒋风在新时期初期就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研究体系提出自己的设想:理论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历史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借鉴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座谈会”在1984年召开,提出并讨论了儿童文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问题。方卫平提出了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问题、学科个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他强调多方位、多层次的理论探索意识,用开放的、整体性的建设眼光,推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系统建设。王俊英在《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构想》中提出,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必须以“螺旋体理论模型”取代“树状理论框架”。浦漫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理论体系,“首先是整理研究前人、老一辈的理论建树”,“其次,继续深入地开展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全面探讨和研究”,“第三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创作经验、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理论研究显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系统意识,表现出全新的姿态。新时期一些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研究者开始努力寻找儿童文学的原点,这类文章在1988年前后集中出现。方卫平提出“童年:儿童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朱自强提出“儿童观:儿童文学的原点”、王泉根提出“儿童观:儿童文学的美学原点”。这一现象表明,以“儿童本位”为基点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研究者从更宏大的研究视角出发,借用新理论、拓展新领域、运用新方法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进入一个全新的理论研究阶段。其一,理论疆域不断拓宽;其二,研究空间不断开拓;其三,研究方法逐渐多样。一大批儿童诗歌理论著作涉及多个理论层面,对儿童诗歌审美的研究、对儿童诗歌形式的研究、对儿童诗歌接受思维的研究等,大大拓宽了儿童诗歌的理论疆域。

中国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的发展和演进是以整个世界为背景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研究有了新的态势——注重整体性眼光和综合性分析,研究更为立体。蒋风的研究注意中外互为参照,有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蒋风说:“研究一个国家的儿童文学,必须放在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个系统中去考察。为繁荣我国的儿童文学事业,我国的儿童文学研究必须走向世界。”[6]蒋风认为要多吸收外国的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经验,培养理论研究者的世界性眼光。他主张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系统研究,认为系统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儿童文学研究是由若干系统组成的一个科学系统,即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批评与鉴赏、儿童文学文献与资料四个亚系统组成的科学系统;二是指对儿童文学理论进行研究应该是系统的。[7]

儿童诗歌理论研究开始运用美学、文化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理论进行研究,这种态势与整个儿童文学理论界采用多样化研究方法的趋势是一致的。如张美妮的研究视野较为开阔,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她很看重幼儿文学,把目光投入到幼儿诗歌理论方面。幼儿诗歌与儿歌之间很难严格地划分出界线,她指出儿歌和幼儿诗歌的差异和共性,认为“幼儿诗所概括的生活容量较为广阔深厚”,“较注重意象的营造和表达的含蓄”;儿歌则“偏重于明白的展示”,“渗透着明显的实用性和游戏性”。[8]张美妮的这种划分标准为儿童诗歌提供了另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