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中国现代儿童诗歌自“五四”时期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程。儿童诗歌在演进中不断汲取古典诗歌和外国现代诗的营养,形成独立的文学艺术。儿童诗歌伴随着百年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革、文化的快速转向,虽历经迷茫困惑仍走向繁荣,其艰难的历程、丰厚的积淀是中国儿童文学史、中国诗歌史无法抹杀和忽视的。

本书写作初衷是将中国现代儿童诗歌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系统地进行审视和研究,以百年儿童诗歌为对象,以现代诗学理论为依据,从全景和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儿童诗歌的演进与格局进行描述、透视和分析。在对中国百年儿童诗歌宏观世界把握的同时,对微观世界进行具体探讨,把握其发展脉络,从而正确对其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展望,归纳经验和不足,探求突破途径,为当代儿童诗歌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借鉴。其意义在于,着眼于百年中国儿童诗歌的发展历程、格局,透视百年儿童诗歌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勾勒儿童诗歌独有的谱系和面貌,从深层角度把握儿童诗歌的发展前景,为文学、文化管理部门提供理论支持,为现代儿童诗的教育提供参考和可行性研究,为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者提供理性参考和可借鉴的思路,为学界研究储备资料。

现代儿童诗歌,是指基于“儿童的发现”、立足于“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采用现代白话,有意识地为儿童而创作的、符合儿童审美需求的、适合儿童阅读和接受,具有现代精神、现代特质的儿童诗歌。现代儿童诗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体裁、白话新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产物。笔者把中国儿童诗歌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系统,从全景和历史的角度对其演进和格局进行研究,把握其历史发展趋势,勾勒儿童诗歌独有的谱系和面貌,具有一定理论创新性。观测儿童诗歌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使儿童诗歌理论研究超越时空局限,打破过去的艺术疆域,将儿童诗歌纳入更广阔的批评视野。

本书持有以下观点:

一、中国儿童诗歌百年进程伴随着中国百年的巨变,在演进中不断进行着格局更替,成为一个独立系统。可以从全景和历史的角度去做出有关发生、发展、转型及其因果、定位和预测等整体性的把握和审视,勾勒其独有的谱系和面貌,进而从深层角度把握其发展前景。同时,以此为观测立场,对中国儿童诗歌的演进与格局进行全景式透视并描述:儿童诗歌无论其作家阵营、作品影响还是评论热点、理论构建、社会传播等方面都应予以关注。

二、无论哪个时代的儿童诗歌都鲜明地映照总体时代特征,不但和中国文学的脉动完全合拍,而且完成了其独特作为。从宏观上把穿越百年的儿童诗歌看作一个独立系统,去把握、描述、阐释其状态和演进过程。

三、儿童诗歌缺乏属于自己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严重的缺憾。基础理论研究的缺憾和迟缓,致使儿童诗歌评论和批评相应薄弱,减弱了儿童诗歌的发展势头,不能真正对应作家创作现实做出评论家的引导和把握,也尚未形成有力的儿童诗歌评论价值观。儿童诗歌的繁荣离不开儿童诗歌的研究和理论建设,但我国儿童诗歌的评论与理论建设跟不上诗歌创作发展的需要,目前亟待提升儿童诗歌研究(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理论)的学术水平,充分发挥儿童诗歌的功能。

笔者多年进行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在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曾系统学习儿童文学、当代诗歌理论,关注儿童诗歌,对儿童诗歌有一定专业背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课程、开设“儿童诗歌”选修课多年,有一定的学术资源储备。但进行本选题研究,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花大量精力去搜集整理百年儿童诗歌的相关资料,要对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儿童诗歌整体状况有系统、完整的认识。因时间精力学识所限,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因“身在其中”,难免失于绝对客观,这也正是本选题研究的难点。正因此,本书不成熟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祈方家指正。

在本书撰写和出版过程中,感谢前人学者的学术积淀,感谢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的辛劳付出,感谢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把本选题列为重点课题,感谢我的工作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支持,感谢大解、郭宝亮、霍俊明、戴潍娜等老师百忙之中的指导。

袁增欣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