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传奇: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的大众景观
第三章 现代都市传奇: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的大众景观
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上海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最核心的、最不可被忽视的现代都市,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便以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相去甚远的种种神秘、颓废色彩,以及洋溢着的西方现代气息,在中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优势。尤其是对于西方而言,“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传奇都市。环球航行如果没有到过上海便不能算完。她的名字令人想起神秘、冒险和各种放纵。在那些航向远东的船上,人们用‘东方妓女’这样的故事来蛊惑乘客。他们描述中国强盗,永不关门的夜总会和有售海洛因的旅馆。他们熟稔地谈论军阀、间谍战、国际军火交易和在上海妓院的特别享受。还没靠岸,女人们已在梦想神话般的商店,男人们则早已把欧亚混血美人凝想了半个小时”(1)。正因这种特殊身份和地位,上海还往往使作家们因置身其中而成为文学史上时代的“另类”。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程中,上海一直是各个“新文学”流派争夺的阵地,不仅大大小小各种刊物、报纸风起云涌,并且它们又最终都以都市生活为主要描绘对象,每种文学样式也都是以寻找“现代”理念为艺术追求的。这种具有特殊意味的文学史现象,就直接创造了以政治意识形态为代表的阶级社会与文学里的现代都市“传奇”。
在文学史上,本没有作为社团或流派的“海派”或“海派小说”的“规范性”概念,人们只是在文学研究当中一直笼统地使用着,因此,对于这些概念本身,还是沿用比较宽泛的认定较好。因此我们所谓的“海派”或“海派文学”,一方面是指当年活跃在上海文坛的,包含着各种类型、流派以及文学思想在内的一大批作家如曾朴、曾虚白、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杜衡、黑婴、禾金、章克标、曾金可、徐、张爱玲、苏青、施济美、谭惟翰、东方蝃、林徽因、丁谛、崔万秋、黄震遐、予且等等(2);而另一方面,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和侧重,按照自己的理念重新界定并使用这一概念,如李今所使用的概念即比较有代表性,“最能代表海派作家群的价值观、人生观、文学观,最能反映海派文化的新信息和本质特征,最能标志海派文学的独特成就的作家: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还有40年代的张爱玲、苏青、予且等”。(3)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用“海派小说”来指称前述的两类作家,同时又把张爱玲作为一个特殊存在单独进行探讨。这种颇显笼统的概念使用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在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文化兴起的背景下,海派小说与张爱玲等一样,都是用新的媚俗手法来夺取广大的读者,以传奇叙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与俗之间的“对立共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