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特征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特征

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运用语言,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言语教学,其生成规则就是用话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言语的成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内容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根据大多数文学作品这一教学内容,可以归纳概括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特征:

(一)情感性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殊之处,在于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作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赋予作品以丰富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饱含深情,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在情感上感染学生。文学是一种人的学问,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人的内在品质,作家通过生动的描写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命运,他们有的幸福美满、有的遭遇悲惨、有的壮志难酬、有的一生庸碌等等,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来源于生活。除了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外,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应该饱含充沛的情感,教师首先要被作品所吸引、所感染,对不同的文章应该具有不一样的情感,进而结合教师自身激情的讲述,将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启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使课堂教学感染人、启发人、影响人,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变化,那么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语文能力。

(二)审美性

文学是我们对人生的一种审美认识。文学作品通过形象的语言、丰满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故事情节等向读者展示出人真实的存在,用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到具有审美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使学生与作家进行深入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就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情感和愿望。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这些美的品质,进而用这种品质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自身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有丰富的美学知识,善于为学生创设出美的氛围,教师可以把在外出旅游中,发现和感悟到的美的地方,讲给学生听,把这种美的情怀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培养学生美的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体裁的内容设置不同的讲授方式,把语文所具有的特殊性发挥出来,教学时注意教学中的语言美、节奏美、板书美等等,把对美的追求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势必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这样的教学也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在爱学语文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审美品质,而且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人类需要文学,它是人的精神花园,虽然它不能带来任何的物质需求,但是它却能陶冶情操、呵护人的心灵,对人的情感有一种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就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审美,热爱语文的学习,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感。

(三)形象性

文学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这就要求作者善于捕捉到特殊的特征,只有这样,文学世界的形象才能够丰富多彩。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该善于抓住作品形象性的特征进行教学活动。

首先,形象性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再现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表现是作家自己的表现,反映了作家的判断和情感,由于艺术形象总是通过作家的审美经验来体现,所以作者的主观情感影响着客观现实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心境不同,那么艺术形象也不同。例如,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对同一个意象“梅花”就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中,“梅花”被赋予了友情的含义;在“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中,“梅花”被赋予了志士的含义;在“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中,“梅花”被赋予了隐者的含义,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文章中寄予了不同的含义,这种形象性的特征,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对比、联想的手法来对这些内容进行讲授。

其次,形象性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艺术重要的描写是对个别事物的描写与把握,文学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这要求作家善于发现个别的特征,使文学世界更加丰富。文学总是通过个别的感性形象,反映作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这又变成了一般的认识。因此,若没有统一的认识来统领全文,艺术形象就会干瘪;若只注重一般认识,那么艺术形象就会显得模式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教学实例。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对不同人物的行为动作描写,这就反映出艺术对个别艺术形象的洞察力;在《孔乙己》中,就有对孔乙己去酒馆、喝酒、掏钱等一系列细微动作的描写,这样细致的描写,从细节中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在《祝福》中,对祥林嫂、四婶、鲁四老爷这些人形象的语言描写,以及对祥林嫂的动作描写,这样对人物的形象刻画,使得人物形象特征突出,具有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发挥自身的魅力,善于抓住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使教学内容中的形象性跃然纸上,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思想的洗礼和情感的陶冶。

(四)趣味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爱上语文课,认为提高语文成绩很难,因此在语文学习上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善于使用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及吸引人的故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讲授《虞美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古代具有天生异相的三个人:舜、项羽、李煜这三人,分别讲一讲这三个人的故事,也可以找学生来讲述这三个人的故事,也可以讲一讲牵机药、宋太宗的一些典故,这些非常鲜明的小故事可以引起学生对《虞美人》这首词学习兴趣;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在导入新课之前,教师可以播放大家耳熟能详的《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在课前播放这样的歌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们对《水浒传》的认识,这样对于阅读过《水浒传》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

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且很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

(五)深刻性

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征是它具有深刻性。语文课不像数学课,只要讲述好一种类型题的解法,在下一次遇到同一类型的题时,就会找到解答这道题的方法,可以说数学教的是一种方法、一种策略;语文课也不像化学课,只要多做些实验,掌握一些必备的化学式,就可以学好化学;语文课也不像历史课,多掌握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缘起、结局等,就可以对历史的脉络进行系统的梳理。语文所具备的深刻性特征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所教授的内容可以提炼出深刻性的部分进行深入的讲授,引起学生们的思考和共鸣。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深刻性,语文教学的深刻性也是语文教学具有独特艺术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六)多样性

语文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它不像物理,只是教授一些解题技巧,不像数学,只是讲授一种解题方式,语文教授社会、人生、未来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含。语文教学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课上教学,也可以是课下教学,可以是课内教学,也可以是课外教学。它的教学场所也是多样的,可以在电影院,可以在田间地头,也可以在车间厂房等,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验生活,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学习语文,这样的特殊性也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属性之一。语文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观看具有教育性的电影作品,看后写观后感,带领学生去一些车间厂房去体验生活,体验后写体验作文,这些都是语文能力提高的不同方式。像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就在教学中,带上自己的学生去田间地头,去教授关于农村生活的文章,他在旅行过程中所写的旅行日记,邮寄给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带领学生一起体验不同地方的美,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还有在现在的一些学校,通过创办文学社这样具有文学性质的社团,来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只要学习者有心,学习语文的方式就是多种多样的。

正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语文教师才应该掌握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才会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特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不拘一格、妙趣横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美不胜收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语文教学自然具有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