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语言能力

二、提高语言能力

(一)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

语文特级教师斯霞曾说:“教师的语言应当成为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学会普通话,说话口齿清楚、咬字准确、声音响亮、语言完整、简明扼要、用词确切,那么教师首先要做到这些。”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语言基本功必须过硬,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是实现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础,一位合格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至少应该要做到语音标准、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语法规范这几点。

1.语音标准

语音标准是指教师的普通话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声母、韵母、声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言流畅。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甲等或以上。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少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堪忧,或语音不准,或满口方音,或吐字不清,或语流不畅,这些势必影响学生听课的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笔者读高中时的第一位语文老师就存在这种情况,该老师的地方口音比较严重,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分不清楚,前后鼻音经常混淆,鼻音“n”和边音“l”分不清,我们班同学有时很难听懂他的表述,经常需要猜测他讲话的内容,这就导致了我们班不少同学对语文课产生了抵触情绪。还有的老师,说话咬字不清,吞吞吐吐,师生间沟通不畅,也会严重地影响教学。语文教师承担着母语的教学任务,必须要成为普通话学习和推广的先锋,读准声、调,杜绝方言,弱化乡音,流畅的进行语言表达是对高中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2.语速适中

语文教师除了要发音标准,还要注意语速的控制。一般情况下,课堂上每分钟120—140个音节是比较适合教学的语速。当然了,语速也并不应该一成不变,教师的语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节奏而有所变化,比如复习旧课语速可以稍快,学习新的内容语速就应该慢一些,以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学习较为容易的知识时,语速可以快一点,而讲授新概念、新原理和重难点时,语速则应该慢一点;慷慨激昂时语速可以快,低沉抒情时语速又要慢。总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情感状态等实际需要来采用不同语速,做到张弛有度,但总体的语速应该仍在一定的区间,过快和过慢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3.语调抑扬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有时是一位导演,有时则更像一位演员,他要能擅长表演各种角色,时而激情四射,时而保守内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不重视语调的使用,上课总是一个腔调,课堂上波澜不惊,甚至是一潭死水。一节课犹如一首曲,应有高音低音、长音短音,有预热有高潮,教师应学会利用声音的高低起伏和语调的抑扬顿挫,时轻时重,时缓时急,使课堂语言呈现变化之美,犹如优美的乐章,使学生听起课来精神焕发,津津有味。

4.语法规范

语法规范是指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要符合词法和语法的基本要求,不能随意使用方言词和不规范语法。有些一线教师来自偏远地区或任教于偏远地区,有使用方言词语的现象,并且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从语文学科的属性来说,语文教师应主动维护汉语语言的规范性,更何况不规范用词用语的使用还会引起课堂教学的混乱。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做到课堂教学用语的规范性。

(二)注重言语和知识积累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强调学习积累的作用和意义。汉语博大精神,词汇非常丰富,语文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知识面很广,相关相近学科也很多,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语言和知识的积累,不仅要积累语文知识,还要积累相近学科、相关学科的一些知识,诸如历史哲学、地理、艺术等,甚至连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也要涉猎。

要积累知识,一是要向书本学习,有目的的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各种学科的书籍;二是要向他人学习,通过听课、请教、观察等方式向他人学习知识,获得经验;三是要勤于思考,学而有思才能学而有获;四是要加强实践,及时将学习的知识、经验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并获得反馈再提高。

(三)善用表达技巧

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和知识储备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基石,但仅仅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还要掌握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课堂教学语言有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评价语、结束语等几类,每种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和运用技巧都有所不同,需要语文教师区别对待。

1.精心设计、指导全局的导入语

导入语又称导语,是教师在一节课或一个问题的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正式学习的语言。在独立的课时活动中,导入语是教学流程的引领者,其主要作用是点睛现旨、激趣激思。好的导入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激活学生的有意注意,使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高效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课时学习目标。好的导入恰如精彩电影的开头,既要想方设法吸引观众的眼球,又要巧妙地完成相关情节的照应与铺垫。精巧的新课导入,技法可以多种多样,效果却都指向学生的情感共振。可以说,唯有凸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新课导入才发挥出了真正的作用。

导入语应坚持指向性、趣味性、集中性和效益性等原则。指向性是指导入语的设计必须指向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的任务是什么;趣味性是指导入语要在符合指向性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激趣手段,快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集中性是指导入语必须主题鲜明,内容集中,紧扣本节课应关注的某一问题,围绕一个切入点展开,切忌多点开花;效益性是指导入语应快速入题、简洁明了,不能为导入而导入或持续导而不入。导入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或巧设悬念;或激情四射,或娓娓而谈。但无论采用哪种风格、哪种形式的导入语,其目的都是为了结合实际服务教学,切忌为导入而导入。

2.千锤百炼、平实生动的讲授语

讲授语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完整、连贯地向学生讲解和传授知识采用的语言形式,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语言的主体。讲授语的主要作用是将知识讲述明白,将问题解释清楚,这就要求讲授语必须规范准确、简洁流畅,还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发现一种现象,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有不同的语文教师来完成教学,有的教师收获了满堂的喝彩,而有的教师却遭遇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语文教师的讲授语的好坏绝对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讲授语是教学中使用最多的语言,有叙述、描写、分析、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形式,叙述时要简洁流畅,描写时要生动形象,分析时要条理清晰,说明时要通俗易懂,议论时要准确严谨,抒情时要感情真挚。总体要求可以概括为:用词要严谨、用语要生动、用情要真挚,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使用教学语言的词汇要使用得当,表达准确、指向明确,教学用语要简洁明快、生动形象,还要赋予教学语言一定的感情,以情动人。

3.难易适中、启而有发的提问语

提问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提问的形式与学生沟通的一种教学语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提问是课堂上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之一,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联想,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问题的设计、提出和解决对于一节课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教师问题设计的水平、提问技巧的高低和问题的解决方式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和成败。

提问语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来设计问题,教师的每一次发问都是应该有指向、有目的、有意义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应该偏离教学主题。问题的难度也要适中,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程度和智力水平,过于困难和过于简单的问题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无所收获;过于困难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过努力和协作能够解决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有的老师上课喜欢带有“是不是”“这样好不好”等提问口头禅,这样的问题简单粗暴,没有意义,无益于学生思考,反而会使学生陷入教师预设的固定思维和答案之中。提问的技巧同样重要。教师提问的时机要把握准确,在面临重要知识点的时候,在学生困倦的时候,就是教师提出问题的好时机。追问也是一种提问的技巧,连续的追问不仅能提高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结束时,教师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问题的答案做以说明。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问语简单明了,利于学生理解与回答。

4.情真意切、及时有效的评价语

评价语是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进行评判而使用的语言。评价语是教师进行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师生沟通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语言技巧和教学机智的综合体现。

评价语的基本原则是及时有效、恰当明确、关注差异、情感真挚。及时有效是说语文教师应在学生对课堂某环节某问题做出回应后及时给予有效的评价;恰当准确是指教师的评价语应当观点明确,既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和观点进行肯定,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但要以鼓励性语言为主,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差异是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比如对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学生进行批评时就必须委婉恰当,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情感真挚是说评价语也要饱含真情,评价语要充满着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爱,即使对学生进行批评性的评价也要出于帮助学生的目的。评价时,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根据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调整评价语。

5.总结升华、余韵悠长的结束语

好的语文课总是有韵味的,这份韵味体现在课堂总结环节,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绝不应该满足于解决了导学案上预设的几个问题,而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以文本中获取的相关信息为参照,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课堂总结环节就不能只满足于对课时学习内容的归纳,还要善于从已知的认知中发现值得进一步思考探究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从指向答案引导至指向多元思考、指向灵魂的拷问。

结束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以诵读诗歌、朗读文本作为教学内容的总结;可以将文本的主题意义直接引进生活中,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可以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开出阅读清单,指导学生阅读并写出读后感;还可以以某一单元为依托安排一次较大的语文学习活动。所有这些方式,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营造出语文课的悠长余韵。

一位老师在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节课时是这样使用结束语的: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浅味、品味、深味”三个环节学习了这首词,鉴赏了这首词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体会了作者的满腔爱国情怀。其实,在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你还知道有哪些?能不能说出他们的几句名言?

生:陆游,他说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岳飞有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

师:的确,中国文人独有的忠勇文化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千古绝唱。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却仍旧高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一面慨叹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面又希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哪怕文天祥身陷囹圄,辛弃疾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林则徐发配伊犁,但他们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绝唱,却演绎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因为他们心中都刻着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这首《精忠报国》再次去感受这些英雄的雄心壮志!

(播放歌曲《精忠报国》,全场齐唱)(通过音乐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位老师通过这种总结式的结束语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回顾,将教学的主题思想进一步升华。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举例,指导学生找出、说出类似人物的类似语言,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学习的素材,加深了学生对这种中国传统的“忠义”“爱国”文化的理解,实现了对学生爱国主义和道德情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