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的作用

四、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的作用

高中语文导入环节的设计不仅要求和文本自身的内容及文风保持一致,还起着营造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导入设计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激发施教对象的学习兴趣。经由一线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对具有一定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的高中生来讲显得尤为必要,是开拓学生思维,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鉴于此,高中语文课堂迫切需要一线教师通过导课来引发学生关注、唤醒学生的学习期待。

(一)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伊始,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减弱和学习无关的刺激,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习的兴奋点,把学生的注意从课间游戏转移到新的教学内容上,并将其在课堂教学中长久保持下去。吸引学生注意是导课环节的首要任务,通过导入使学生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心理波动,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开拓学生思维。例如,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偶然事件,教师适时采取沉默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表情、动作、声音等的突变性,也会抓住学生眼球,引发学生的关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良好的导入能促使施教对象的注意力集中于文本上,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吸引学生眼球,从而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讲授《陈情表》时是这样安排导入的,首先,通过“导学”让学生明晰古代中国的孝悌文化。孔子提出“父母在,不远游”的主张,父母健在时儿女最需要做的就是陪伴,汉代主张“百善孝为先”。古代的皇帝应守丧三年,这些古礼皇帝必须遵守,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精神的重要体现。其次,通过“导思”让学生明白“表”适用于何种形式的文体。它包括对策、疏、议、奏等,是臣子陈述观点的奏章。最后,通过“导做”让学生明白所谓“陈情表”就是向皇帝禀明自身苦衷的奏章。语文需要师生之间达成某种契合,在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期待。

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导入环节可使学生燃起获得新知识的渴望,让学生的思维与导入环节的设计产生激情的碰撞,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想意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良好学习气氛。

(二)触及教学重点,连接新旧知识

在导入环节触及文本重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符合高中生的记忆规律。“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影响对客体以后的认知。”

课堂之初让施教对象理解文本主题,或触及教学重点,或了解文本的写作技法,可以让他们有明确的方向感,做到胸有成竹。一线教师需重视对标题——文本眼睛的剖析,导入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出教学重点,来吸引施教对象的注意。导入环节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导入时引入教学重点,可以激发施教对象的学习欲求,有效地控制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敲门砖,能使学生快速明确教学目标,将注意保持在与教学任务相关的学习对象上,从而唤醒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将思维和精力集中于教学重点,确保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蜀道难》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导入的:首先,用投影仪播放与蜀道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明白蜀道的雄奇险峻。其次,教师向学生讲解李白的人生经历,使其明确作者李白生于盛唐,力图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却劳而无功,无所建树。《蜀道难》便是李白在供奉翰林后不久,遭到权贵排挤,离开京都,途经蜀道时所作。最后,再次回到文本中反复提到秦蜀道路的崎丽凶险,进而使学生同作者一起感受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通过导课环节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本,吸引学习兴趣,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

“知识迁移是运用自身拥有的直接经验,启迪学生比照新旧知识,由旧知识来领会、思考新知识。”导入的基本作用是铺垫和引导,根据知识迁移原理,精心设计导入教学,引导施教对象学习新知识,为课堂教学营造氛围。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碰到难于理解或者相对陌生的知识内容,倘使直接讲解新知识,将无形中加大教学难度。若巧妙运用施教对象记忆库中已有的知识来吸引学生兴趣,可以极大地降低教学难度,并起到完善

①谢锦金,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②高长梅,张启福.学校教育科研案例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知识体系的作用。

(三)营造氛围,沟通师生情感

好的导入可以使师生之间快速达到某种契合,激发施教对象学习的潜在欲望,拓宽视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对新文本的感知。洛钦斯提出首因效应,它是指当多种信息混淆时,人们总是愿意相信第一感觉,而认为后来进入眼帘的是偶然现象。因此,教师应精心设置导入环节,忽略导入环节,看似节省了教学时间,其实不然。学生和教师都是会思维、有情感的个体,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可以进一步沟通师生情感,创设适宜的学习气氛。

总之,好的导入环节可以使学生快速对文本产生兴趣,按照教师的思路来探究和思考。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该用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共鸣,排除干扰,快速筛选信息知识,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沟通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焕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