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要求
新课改使一线教师开始重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传统的导入相比,导入方式新颖的语文课堂,更能迎合学生的内心需求。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课可以焕发施教对象的求知欲,让他们以舒畅轻松的心情来展开新内容的学习。在实际的导入教学中,倘使处理不当,也会对整个课堂教学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展开。因此,当问题出现时就应当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为了防止上述不当的导入形式出现,应不断提高高中语文导入教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提醒一线教师在导入环节该怎么做、如何做,有方向、有目的地去规避问题。通过实习观察和访谈发现,语文课堂导入有着诸多误区,导入环节是应努力避免这些现象的产生,针对施教对象的自身情况来精心设计,从而焕发学生学习热情,沟通师生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一)突出导入的新颖多样性
“课堂导入是丰富多彩的,上节课的遗留问题,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导入教学的有效素材。同时,导入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即考虑到生理特征、知识水平、思想发展轨迹等,焕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①导课时不能总倾向一种导入形式,更要规避使用一种方式方法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呆板无力。因此,教师应该在导入方式上多做些创新变革,多进行精心研究与设计。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找到师生情感的共同点,引起学生的共鸣,营造良好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对整个课堂充满期待。所以,教师需要见贤思齐,善于吸收借鉴有经验教师的长处,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喜好对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导入风
①连波.略谈语文课的导入[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123.格。课堂导入,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生成”,即将视频、音乐、语言、朗诵、提问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于导课环节,使其生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新的课堂氛围。如一位长期坚守在一线的教师是这样对《兰亭集序》进行导入的:
“不知道大家对英明神武的国君李世民是否了解,他胸怀坦荡、不骄不躁、善纳贤才。这样贤明的国君在临终前希望得到的稀世珍品便是《兰亭序帖卷》。古代帝王的随葬品是一个人价值观和地位的体现,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兰亭序帖卷》在一代帝王心目中的重要性。东晋时有人评论他的行书为‘矫若惊龙,飘如游云’,更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行书’。这节课让我们一同欣赏王羲之的书法力作,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在导入教学时,利用幻灯片放映相关图片,加上一系列的语言渲染,并配有《兰亭集序》的朗读,借助多种形式来刺激感官,焕发求知欲,创设轻松欢快的气氛,从而带动学生情感,顺利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课,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将学生迅速地带进文本特定的环境之中,领会作者的情感起伏,更精准地把握学习内容,诱发学习期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凸显导入内容的关联性
导入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导入需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课堂导入的内容应突出关联性,要求教师若隐若现地与将要讲述的课文内容相衔接,或暗示,或提点,或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不能只为烘托课堂气氛而使导课内容与文本毫不相关,彼此分离。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领起环节,也是讲授教学内容的开头,这就要求导入与后面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一些教师只是为了营造课堂氛围,致使导入和将要讲述的教学内容相脱节,这样的行为和现象是教学过程中严禁发生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雨巷》这首诗歌时是这样导入的,上课之初,播放的是唐磊的《丁香花》,虽然丁香花是雨巷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但是意蕴内涵却大相径庭。歌曲丁香花表现的是对已故恋人的思念之情,感情真挚,而戴望舒在诗歌中表达的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整个社会深陷于白色恐怖的泥沼之中,他对理想幻灭的痛苦心情,同时又交织着失望、彷徨、感伤的情绪。这样进行导入设计不仅会误导学生,而且学生很可能一节课都沉浸在流行歌曲的放松状态之中,最后冲淡诗歌的旨意。另外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听了一遍诗歌朗诵,领略诗歌在形式上的音乐美,接着播放了江南雨巷、油纸伞以及丁香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诗歌隐约、朦胧的意象美。这样的导课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打开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进而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和意图。经过反复对比发现,我们强调突出内容的关联性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而应是导入环节与文本内容上的关联。教师应反复思量,翻阅文献资料,真正地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
关于有效迁移,即共性的内容越突出、越多,映现的迁移便会越有效、越顺畅。在进行导入设计时需要我们慎重选择导入形式、语言,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引入导入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导课与讲课环节及文本内容的联系,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明确导入对象的针对性
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高中语文课堂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导课环节的设计需根据教学任务和课程设置来综合考量。好的教师通过导课环节,可以使学生洞悉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师面对个性千差万别的施教对象、晦涩难懂的文本、繁重的教学任务,应运用多样的导入技能和方法,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进行导课,切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更不能为了课堂气氛进行夸大其词的表演。
1.针对施教对象的自身情况
针对施教对象的自身情况,是指导入环节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轨迹,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准有针对性地制订导入方案,并选择适宜的方法和技能。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论怎样进行导入设计,我们都必须思量学生的自身水平和生理、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考量学生能否领会和理解。首先,设计导入时,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别。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应根据“最近发展区”来设计,让学生有可以成功的途径,让他们清楚自己即将要实现的小目标。例如,面对学习良好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有表达自己想法、激活思维的机会;面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应设置一些稍微简单的问题,来吸引他们的关注;面对富有表现力的活泼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展示才艺的机会,活跃课堂之初的教学气氛;面对内向型不敢发言的学生,教师应不断地给予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其次,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设计导课。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这是学生身心得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导入设计应时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潜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语文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轨迹,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这一时期趋向成熟。因此,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应对这些因素综合考量,把握这一动态发展的过程,并在其间不断地锻炼提升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及判断分析能力。
2.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课应紧密衔接讲解课文环节,教师需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模式。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自然地影响导学过程,也就是说,倘使教学内容出现变化,导入环节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文章通过回忆刘和珍的英勇事迹,赞扬她革命烈士的斗争精神和崇高品质。课堂的导入设计应向学生介绍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的恶劣行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和斗争精神。若该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那么导入环节就可以从能突出刘和珍性格的一些小事来进行设计,快速抓住学生眼球。面对课型和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教师应选择不同的导入策略,唤起学生学习期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过程中,每次课的设计都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能否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也逐渐成为检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鉴于此,教师设计导入环节时,应从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出发,在上课之初就让学生明白本次课的学习重点,开拓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刺激学生感官,从而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
3.针对教师的实际特点
不同的教师在专业水准、教学技能、性格特点、习惯爱好等方面截然不同,教师进行导入设计时,这些因素或明或暗地影响导入方式的选择、导入环节的设计,甚至影响教师细微的教学行为。例如,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不太熟练,大多教师都是通过温习知识的方式导课。这既与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相关,又反映出他多年形成的教学习惯。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但如出一辙的导课根本无法引起学生注意,甚至容易对语文课堂产生倦怠感。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采用一种导入方式,由于对其他导入方法不习惯或不适应,便拒绝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这些都是限制教师思路的重要因素,在一线教学时,教师应努力规避,敢于尝试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导课。
因此,在进行导入设计时教师应切实把握自身的实际情况,敢于正视不足,切忌离题万里,夸夸其谈。同时,学会探索,正视自身的短板并努力克服,扬长避短,激发自身学习期待,深入洞察目前导入教学的现实情形,吸收优秀课堂导入的长处,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进行导入设计,确保导入环节准确有序地拉开一堂课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