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结构艺术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文一般具有内容深厚、立意高远、语言考究等特点。但教师往往在没有参透文本的情况下,就随意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呈现无序性、零散性、碎片化。这种提问不仅打乱了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也妨碍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点的清晰认识。出现这种状况,有多方面原因,很重要的一条缘由是缺乏对课堂提问结构的理性认识。“结构”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课堂提问结构”是指课堂提出的各个问题的组成及其排列。科学合理的提问结构应是问题作为结构中的要素,能够有主有次,有先有后的排列,并且各要素间又能相互配套贯通,组成一个有层次、有序列的整体。课堂提问结构的艺术性正是体现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的逻辑关联。
一些高中语文优秀教师在课堂提问结构方面创造出了既符合提问结构原理又独具特色的提问结构理论体系,并进行一定的实践尝试,取得不错的效果。下面着重介绍“主问题”结构与“问题群”结构。
(一) “主问题”结构
“主问题”也称“中心问题”“核心问题”。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余映潮老师是“主问题”概念的提出者。他在《“主问题”的教学魅力》一文中认为:“‘主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活动’,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
“主问题”结构的特点是:“①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问题内容能带动文本全局性研读;②一个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板块的支撑力;③一节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是先后科学有序地出现;④在课堂活动上,主问题具有让学生广泛参与的凝聚力。”所以,整个语文课堂的提问教学是由一个或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在每个主问题下也会有若干个小问题的出现,但整个课堂是突出一个或几个主问题的支撑作用。
余老师总结出这种“主问题”结构的作用是:有效克服了教学活动中的零敲碎打,产生“一问抵许多问”的效果;多个主问题形成一种线索之美,有序带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然,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课堂上创设关乎全文理解的主问题展开教学,课文的教学难点也就在这个主问题的展开学习中迎刃而解。
(二) “问题群”结构
“问题群”也称“问题链”,是指“针对某一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并列或递进的多个逻辑关系密切的问题,或是在某一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问题。”“问题群”的特征是:形式上,一问接着一问,一环接着一环;内容上,问题间有内在关联(如并列、递进、总分、综合等),逻辑性强;目标上,问题步步深入,由此及彼。
“问题群”结构的作用是:多层次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问题链”有效推动了课堂活动流程。江苏省特级教师曹勇军在教学中对问题群设计有较早尝试。他的教学课例中“问题群”的基本形式有:一是一节课的几个主问题构成“问题群”;二是围绕一个主问题设计的“问题群”。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剑峰对“问题群”教学颇有自己的理论研究,并进行一定的实践尝试,出版了专著《中学语文:问题群教学模式构建艺术》。书中,陈老师致力于建构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问题群”教学。这种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并以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予以解决。同时,陈老师为“问题群”教学模式构建了一种教学操作层面的“塔式课堂结构”,操作性较强。不同阶段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有利于学生养成文本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同时这种提问教学方式也是对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积极响应与落实,在问题群搜集、分析、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