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形式艺术

三、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形式艺术

课堂提问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直问、曲问、悬问、反问、追问、趣问、自问、师生互问、启发式提问、比较式提问、阶梯式提问、分解式提问、矛盾式提问、情境式提问、开放式提问等。在这里笔者着重介绍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经常使用,并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几种提问形式。

(一)激疑式提问

思维过程不外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疑问是其中的必然环节。明代学者陈献章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优秀教师善于从看似没有异议之处设置疑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认真思索,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常常关注学生是否动脑思考,是否持有怀疑精神,并着意进行训练。如一位老师在教《荷塘月色》之前,先带领学生阅读“单元提示”。当老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时,学生一片沉默。于是,老师说自己就有问题:为什么编者对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只解释后半句“揣摩语言”,前半句只字未提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们听了也感到疑惑。惊讶的眼光又显示他们怎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呢。于是,他们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认真揣摩单元提示内容,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总结道:“都有道理。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相信学生们在老师的提问下都明白了,一旦进入课堂学习,就要一直保持思考习惯,让自己在疑问中走向认知。教师通过激疑式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率先垂范,将阅读时应秉持的怀疑精神当堂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二)矛盾式提问

于漪在《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文章中曾说道:“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所以,矛盾式提问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矛盾点设置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

高中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后一句“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本是无疑之处。苏轼颂扬周瑜“千古风流人物”“雄姿英发”,而自己

①余全利.用矛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1):34.“早生华发”,难免心生感慨,情绪低落。但一联系苏轼作为“豪放派”词家开创者和词的前文雄浑壮美的气势,就顿觉前后文情感变化突兀,令人费解。老师抓住此句作为矛盾点,设置两种观点供学生讨论:“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学生遭遇到思想的分歧,两种看似都有道理。面对学生们都较为倾向前者,老师从作者被贬遭遇和达观性格两方面给学生做综合分析。这时,学生明白了两种情绪其实是交织为一体的。“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教师依据课文的“矛盾点”(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文章创作的精妙之处)去设计问题,能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探究的兴趣,促进思维碰撞,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辩证性。

1.情境式提问

“情境式提问”是指“老师通过语言的声调、感情色彩或设置形象的场景、活动,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中的一种提问方式”。它目的在于借助多媒体、活动、生活体验、师生语言等媒介来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构造一种启发式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投入到问题的思考活动中。

2.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是指课堂问题按照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但又环环相扣的方式提出来,它最注重逻辑的关联以及意义的递进。如一位老师在《拿来主义》课文教学中采用层递式提问方式。一方面,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围绕四个“主问题”先后展开:①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主要表达什么观点?②鲁迅为什么要撰文说“拿来主义”?③鲁迅在文章中如何说?④文章中有些内容(第4、8自然段)为何不说?

四个问题在一节课上纵向地层层深入。首先,问题1让学生明确本篇议论文的核心观点。接着,问题2引导学生把握潜藏在文中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然后,问题3转移到这篇议论文独具特色的论证方法的学习。最后,问题4是对课文内容的细节关注与拓展阅读。另一方面,老师又以这四个问题为教学内容的四个立足点。分别在每个主问题下列出横向排列的小问题,做“问题群”。紧接着展开两项次要问题:第一项,①哪几种人是不可能做到拿来的?②他们各自的心态是什么?③这种心态决定了他们什么样的行动?第二项,①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有哪些素质?②这些素质是如何在他们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呢?前项是让学生通过分类梳理,明确国人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后项则让学生明晰真正“拿来主义者”的素质及其行为方式。横向问题群的依次展开,有助于学生对“主问题”1多方面、递进式地理解。所以,老师在层递式提问的使用上,有效借助纵向的主问题和横向的问题群井然有序地铺开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学习如织网一样,前后勾连、针脚绵密;又如爬梯,由低到高、稳扎稳打。如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课堂上的层递式提问有助于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

3.开放式提问

新课改提倡“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在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中,我们能明显发现教师还提问的主动权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置疑、去发现、去探究。开放式提问正是这一做法的生动体现。

语文课堂上使用“开放式提问”,一种十分常见的做法是课始教师不提有限制、有预设答案的问题,而是让全班学生去自由发问。很多优秀教师上公开课,都大胆自如地使用这种提问方式。如一位教师教学《阿房宫赋》时,课前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老师挑选几个普遍性问题。课始就抛还给学生,请学生们集体思考,集中解决。

这样,班级就活跃起来,拥有自主提问权的学生们接二连三地抛出自己的困惑。那么,采用开放式提问的作用有哪些呢?一是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初步印象。现在提倡“文本素读”。优秀教师应课前鼓励学生发问,了解学生们初读文本的第一印象或感受,获取他们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避免以往文本解读时的先入为主。二是扫除文本学习的基本障碍。提问内容主要涉及字、词、句含义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但这也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奠基环节。所以,优秀教师们选择课始让学生们自己提出来再集中解决。三是知晓学生学习难点所在。优秀教师应留足时间供学生发问,直到无疑为止。这样,学生思维就会走向深处,找到对该篇文本的关键疑难所在。随后,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就会“因生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