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高中语文导入教学的方法

一、丰富高中语文导入教学的方法

高中语文导课环节有着丰富的技巧和方法,笔者将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亲身体会出发,选取几种重要的且比较适用高中语文导课方法加以简要介绍。

(一)设置悬念,引发疑问

1.设置悬念,质疑激疑

教学实践论证,疑惑、矛盾、诧异能有效开拓学生思维,可以说是思维的“调节剂”,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容易情绪高涨、澎湃,但缺乏成人坚持的毅力,因此这种情绪高涨的状态持续时间不长,很容易转入低落的时期。教师倘若在上课之初就设置悬念,制造揭开谜底的紧张气氛,学生就会产生寻根究底的心理,然后再慢慢揭晓答案,这样不仅有利于新的教学内容的吸收,而且可以较快进入学习状态。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线教师可以通过导课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思考,从而吸引学生眼球,明晰教学重点,引导其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课例展示:《逍遥游》

师:在我们学校化工楼左边,有一尊展翅欲飞的大鹏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将它置于水边吗?

生:不知道。

师: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我们都听说过“鹏程万里”这一成语吧,学校也多次强调让大家“慕鸿鹄高翔”,奋战高考。当时学校将大鹏鸟的雕像置于校园是不是和这一成语有着密切的关联呢?《逍遥游》会解答这一疑问。接下来我们一同欣赏庄子的妙想奇思!

《逍遥游》在本次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灵活地将“校园一景——大鹏鸟”为纽带,给大家提出一系列问题,并把鹏程万里这一成语在导入中多次强调,并以此设置诸多疑问,为何大鹏鸟有这样的一种寓意?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也随之带着疑问开始探索想象怪诞,同时洋溢许多浪漫色彩的一课。

2.对比导入,质疑激疑

“对比导入,指的是导入教学时通过选择与文本相互关联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实习观察和访谈发现,对比导入能提高施教对象的思维能力,因为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有自身的体验和思考,如此一来对课文的理解与体会也会加深,甚至对某些内容终身不忘。同时,通过对比能引起学生关注,吸引学生眼球,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

例如,导入《边城》一课时,如果面对的是乡镇高中,可以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大城市的生活是怎样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进行描绘,最后引领学生走进沈从文为大家勾勒的美好纯洁的湘西世界,让学生细细品味湘西凤凰的风土人情特色。倘使在城镇高中教课,可以先让学生描述自己生活

①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城市的特征,同时让他们对农村生活展开想象,通过讨论对比,让学生领略湘西人民的淳朴风情,并思考作者通过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从而顺利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在导入环节设置对比,质疑激疑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枯燥乏味的高中生活容易使学生对课堂中纯知识、纯文学性的内容感到厌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设置悬念,打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进入“愤”“悱”的学习状态。长此以往,还能促使其产生探究的欲望,养成擅于思考的好习惯,同时还会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上课之初,让学生们带着悬念和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文本的学习,不仅能激发求知欲,还可以巧妙地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但是,在对比导入、设置悬念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一系列问题:首先,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不能太过简单,停留于问题的表面,学生一听就知道答案,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但也不能过于悬乎,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其次,从教学目标出发,不可只顾趣味性,而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最后,要注重层次性和条理性,尽量照顾不同学习水准的学生,同时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原则来进行导入设计。

(二)刺激感官,激发想象

教学的趣味性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兴奋点,营设良好课堂氛围。教学实践证明,一个颇具幽默感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习欲望,而这种兴趣将引领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形下,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种激发学生想象的方法:

1.人物体验式导入

人物体验式导入是经过学生预习之后,对课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让他们扮演特定的角色,来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发展有一定的把握,进而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最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课例展示:《装在套子里的人》

上课铃响起,老师让提前做好准备的一位学生登上讲台,他外面裹着黑色大褂,头戴黑色的帽子,把头埋进竖起的衣领里,戴黑色的眼罩,用棉花堵着耳朵,左胳膊夹着文件夹,右胳膊举着雨伞,慢吞吞地走进教室,嘴里还不断地嘀咕:“可千万不能再出什么事情了……”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掌声经久不息。在上课之初,学生像往常一样正在等待教师进入教室,安排别里科夫这一“套中人”的外形特征在大家面前展示,不乏搞笑的成分,但却能迅速营造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期待。在教学设计时,解析别里科夫的形象成为该节课的重点,可是当学生面对空间距离遥远、时代久远等原因造成的晦涩难懂的文本时,难免会产生恐慌心理。人物体验式导入具有贴近生活、形式新颖等特点,当别里科夫这一身装扮在教室出现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

2.故事导入

中学生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有着极强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留意近期的社会新闻,积累和课文相关的故事,在导课时恰当地使用,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热情,打开学习视野,开拓思维,从而快速提高学习效率。

课例展示:《窦娥冤》

师:古代出现过许多凄惨的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和刘兰芝,不知道大家是否会为他们逝去的生命扼腕流泪?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要从六月的一场大雪说起,大家听过六月下雪的故事吗?

生:没有,六月会下雪吗?不是只有冬天才会下雪吗?

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六月下雪的奇闻逸事。(简明扼要地介绍《窦娥冤》故事梗概)

师:我们今天学习《窦娥冤》。

学生听到六月下雪已经感觉是奇迹了,这也充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任课教师紧接着讲的故事,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唤醒学习期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讲故事的方式导课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眼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更乐意去接受新知识。但我们必须注意,使用故事导入时,首先要做到与文本紧密相关,如本次导课就是围绕六月下雪展开故事情节的;其次,要有过渡的语言,适时进入新文本的学习;最后,教师要对故事本身进行删减,否则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所学文本中会相当困难。

3.对联导入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也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人将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还是古代文人墨客才智比拼的一种艺术手段。用对联导入新课,不仅学习精练的语言,开拓思维,还可以创设良好课堂情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课例展示:《兰亭集序》

师:在讲解新课内容之前,我想请大家通过上节课学习内容为《兰亭集序》写一副对联。

生:(满脸迷茫,迟迟不肯动笔)

师:我给大家一个示例,“惜人生哀乐,赏隐逸悲情”。

生:这样写就是对联啊,我也会写。(大家开始在文中找可以组成对仗的句子,互相借鉴、评论)

生:老少慨叹蹉跎年华,贤才感悟无常人生。(大家开始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课堂上也出现了很多写得极妙的对子)

本次课采用的是对联导入,首先是教师在上课之初就给大家巧设难题,抓住学生兴奋点,激发学习期待。高中生普遍认为对联很好玩,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不知道怎样给《兰亭集序》这篇散文写对联,于是对老师的答案充满期待,有着极高的学习热情,也很容易将注意力转向文本的学习之中。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期待对教学实施能否成功意义重大。其次,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心智也逐渐趋于成熟,对联不仅贴合语文学习特点,还可以激发学习欲望。教学实践证明,高中生若处在一个适宜的课堂氛围之中,使身心得以放松,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达成教学目标。采用对联的方式进行导入,实际上是换一种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同时,对联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三)营造氛围,诱发共鸣

现代化多媒体方便了教学,它的广泛使用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音频、视频及幻灯片等展示出的那些和谐悦耳的声音、美轮美奂的画面、五彩缤纷的颜色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眼球,使施教对象迅速走进某种模拟化的情境,进而唤起他们的学习期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努力同学生达到精神振奋、情感共通的情形,否则,知识只会换来学生的冷漠。”因此,导入环节的设计应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1.视频感染导入法

我们的施教对象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正是朝气蓬勃的年龄,但在课堂上讲授的大多是和他们身心距离较大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学生很容易听得昏昏欲睡,整个课堂也变成了教师空洞的乏味枯燥的说教,更不要说提高教学效率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利用视频导入,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混沌、疲惫不堪的学习状态,快速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一段视频进行导入,可以渲染一种情绪,让身心疲惫的学生得到片刻的喘息和缓解。同时,调节课堂氛围,迅速将其引进某种特定的情境,焕发学生的情感。

课例展示:《孔雀东南飞》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焦仲卿和刘兰芝先后殉情的短片)。这样的悲剧发生在古代根本不足为奇,封建家长制是造成视频中主人公死亡的根本原因。父母安排子女婚事是天经地义,即便结婚后也必须对家长唯命是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梁祝爱情悲剧之外另外一个感人至深的悲剧——《孔雀东南飞》。

通过让学生观看焦刘爱情悲剧的视频来进行导课,不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古代封建思想的无情和冷漠,而且为大家创设一种凄惨悲伤的学习气氛,使要学习的时代距离遥远的内容迅速引发学生关注,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如何钳制人们思想的无奈,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同理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习期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视频感染导入法是用视频导入,即在上课之初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创设学习气氛,渲染课堂的感染力。教学实践证明,用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视频导课,对激发情感、营造课堂氛围等大有裨益。视频导入不仅可以拉近所学文本和学生的时空距离,还可以让大家进入预设的角色,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播放视频还可以调节学生身

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93.心,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上,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从而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

2.语言感染导入法

语言是极具魅力的工具,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导入,可以营造课堂氛围,渲染内心情感,甚至可以左右学生的情绪。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用语选择的差异、词语的不同组合都将给听众不同形式的情感渲染。教师在导入时利用语言的多重功能,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焕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情感。

课例展示:《荷塘月色》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踏着《春》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引领我们观看梅雨潭的《绿》,之后又《匆匆》离开,将《背影》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位作家创作了《春》 《绿》及《背影》,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生:朱自清。

师:很好,说明大家对作者已经有所了解了。今天的《荷塘月色》将带进我们走进这样一个如梦如诗的景致:“月光朦胧,荷花幽香缕缕;荷叶田田,似舞女仙姿佚貌;微风袅袅,如白驹过隙。朱自清高超的艺术手法,优美的文章语言,令许多文人折服。我们今天就随朱自清先生一起欣赏这如醉如痴的荷塘美景吧!”

这个导入选取教材中特色的景致展开,从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来让我们共同欣赏清华大学如梦如痴的月色美景,并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月光、荷花、荷叶、流水、微风相融合的一幅荷塘美景,同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大家进入这样一个梦幻的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为学生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精神世界做了铺垫。

教师运用语言感染导入法导课,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共鸣,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契合,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学生可以从教师经过精心锤炼的语言中学习到优美的言语,并直接将词、句、段、篇放入他们的知识存储库。除此之外,教师通过语言的熏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某一情境的无限遐想,取得有效连接课堂学习和生活的目的。

3.背景知识导入法

在讲授新的文本之前,教师讲解和课文相联系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切实领会作者的现实处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情感。“课堂造境,指的是为了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和文本特点而引进、再现、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导入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进背景知识,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氛围,感受作者的人生起伏,更有效的把握文本。

在引进背景知识时,教师应观察文本自身是否适合背景知识导入法。首先,如果课文讲述的是在历史上有着重大反响的事件,此时用写作背景导入,就等同于让学生了解这一事件的前身,在真正进入文本学习时就会顺理成章,学生也已经进入预设的课堂情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可以促成学生的情感共通。如《荆轲刺秦王》,教师在导入时首先介绍背景知识,让学生明晰“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做人质,且秦王没有以礼相待,后来太子丹回到母国,想派刺客刺杀秦王,这样既可抵抗强秦进攻,挽救燕国危亡,又能报‘见陵’之仇”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听完这样的背景知识,很容易对太子丹施以同情心,引起情感的共鸣。其次,如果课文中没有明确涉及某一历史事件,但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空间距离遥远等原因,学生很难理解某一社会现象或人物形象时,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之初,对故事或人物生存的时代背景有所涉及。否则,学生将难以跨入这一特殊的情境。如《包身工》,教师在导入时应将旧中国变相贩卖奴隶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在学生了解当时人民的生存状态之后,再进入课文学习,很容易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共同批判控诉“包身工”制度。最后,针对文中出现的特殊文化背景,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也应该对其有所介绍,诱发学生共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李密的《陈情表》,教师在导入时,应向学生讲解相应的儒家文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李密为何“不事二主”,帮助学生完成古今思想文化的过渡,洞悉作者内心思想的苦苦挣扎,理解其心理的发展轨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总之,在导课环节引入背景知识,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学习体验场,将学生引进预设的学习情境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轻松驾驭文本中人物的性情发展轨迹,诱发学生共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①邓彤.课堂造境:语文教学的脚手架[J].中学语文教学,200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