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途径

二、拓宽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途径

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领起环节,直接影响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焕发学生学习期待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好的导入设计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气氛,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维,引起学生求知欲。在导入教学时需要不断拓宽课堂导入的途径,使教师不断提高导入技能,选择适宜的导入方式。教师只有对导入的方法和途径运用得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才可能把导入环节设计得更加精彩,从而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共鸣,沟通师生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一)情感途径

高中生正处在情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缺乏一定的情感控制能力,同时,高中生常陷入选择人生方向的困境,不能很好地控制自我情绪。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特色,这为梳理学生情感问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高中语文教材经过专家们的精挑细选,仔细研究,具有声情并茂、优雅美妙的特点。同时,有些篇章还饱含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这些文本,有细水长流般的情愫,有对人生的期盼和向往,亦包含对祖国蓬勃发展的赞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叹,有义愤填膺的慨叹,有对人性中美好颂扬。教师导课时应把握好情感这一有力帮手,用情感来冲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文本中的审美内涵也很容易产生撼动心灵的作用,蕴含其中的情感甚至决定了文章思想的高度。因此,语文学科应把握自身特质,通过精心设计导课环节来牵动学生情绪,引起情感共鸣。如《祝福》通过人精神的毁灭控诉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逍遥游》向我们展示了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追求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离骚》表达了诗人对高尚情操的追求、炽烈的爱国激情以及为理想不屈斗争的坚强意志。如此有情怀的篇章在高中教材中还有很多,这些优美的、积极向上的、直指人心的文章为高中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方向。导入环节运用情感途径,将远远剥离任何工具的参与,将引领学生进入深邃悠远的新意境。

教师应以文本自身的情感性为着眼点进行导入教学设计,绞尽脑汁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经由情感因素的指引迅速进入课文之中。高中生容易受到教师的感化,情感也比较脆弱和敏感,教师在导入教学时可以把情感作为一个切入点,从教材中纯净的真情、亲情、友情等方面净化、感召施教对象的心灵,激发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从而快速提高学习效率。

(二)知识途径

语文这门课程是人们表达感情的媒介,也是人类社会用来沟通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它还是中华民族伦理、直觉、形象道德的有利载体。知识和能力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导课时应注重讲授相关的语文知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若缺乏一定的知识性导入,忽略知识这一重要的课程目标,只是简单地追求形式的新颖、热闹的课堂气氛,最后也只能造成导入环节花里胡哨,其功效也无迹可寻的弊端。因此,导课时应将语文知识纳入其中,避免导入环节不发挥任何语文知识效用的现象产生,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把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方法与新文本之间构成很好地连接,增进学生对新内容的感悟与理解,进而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做法对教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将大有裨益。

通过归纳总结施教对象的已有知识,并通过导课环节与新知识相连接,将能快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创设良好学习气氛。精心设计的导课能有效连接新旧知识,不断地促进教师涤故更新。教师通过知识途径设计导课时,可以从下列两方面着手:

1.对比导入

导课时对于一些相似的、容易产生混淆的知识点,一定要进行对比,发现细微的区别,认清其本质特征。课堂之初,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兴奋点一般都比较集中,教师若能在学生首次接触时就明晰知识点的细微差异,将很容易防止技能及知识、方法间的错误定位,从而避免负迁移。

2.温故引新

通过联系已有知识或温习旧课来设计导入环节,开始新内容的学习,由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将学生从自身熟悉的范畴引入未知领域,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这种形式不断地加深学习的内容,帮助他们不断巩固旧知,同时使其快速明晰学习的重难点,引发学习新知的欲望,将学生思维迅速转移到教学重难点上,打开学生视野,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如何在导入环节运用知识途径启发学生思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呢?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文本内容的独特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时代背景、文章写作背景以及思想的起伏变化等着手,对作品进行深入解析,体会作者的创作匠心,力求再现写作文本时的场景,领悟创作真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导入环节尽可能多的学习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对文本自身有独到的了解和认识,引起学生关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堂生成

课堂生成指的是课堂教学时呈现出适度开放、自主的教学过程,任课教师把预设的教学情境,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进行调整,进而引领学生跟随教学活动的展开来主动的学习。通过实习和访谈发现,优秀的语文教师更为关注的是有效的课堂生成,那些刚入职的教师则选择按部就班地按照预设的导入内容进行教学,几乎无法依据实际的课堂情况而做到随机应变。

课堂生成即教师依托文本,进行缜密地分析,面对学生的生成,有时需果断否决,有时需顺水推舟,有时需适时拖延,有时需顺势夸大。新课程理念提倡生成性教学,更多的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施教对象的个性化活动以及课堂生成的新办法、新方式、新思路,导入环节也应如此,抑或说,那些巧妙和精彩的课堂导入经常地在课堂生成中出现。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封闭沉闷、机械单调,学生在封闭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几乎没有语言表达的愿望,思维也很难激活。而生成性课堂却是宽松、民主的,试想教师若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自由的氛围中大胆兴奋地发挥自我创造力与想象力,敢于质疑,那么在课堂之初,以往语文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变成施教对象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创新型多元化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预设导入教学已不能迎合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面对传统备课过程中,导入的理念单一性、目标绝对性、设计单调性的弊端,导入教学应把学生置于主要位置,坚持材料的新颖多样性,应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对传统导课不断地进行革故鼎新,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在应试的压力之下,高中生活本来就枯燥乏味,一线教师应不断减轻甚至避免预设导入教学给课堂带来呆板、乏味、机械的弊病,在训练教学技能时,把重点置于课堂生成中,努力将课堂生成优化为教学经验,具化为教学方法,转化为教学资源,从而使导入环节变得更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