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内容艺术

一、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内容艺术

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但最主要的是与语文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文本内容。课堂问题的内容来源于不同文本课文教学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的具体要求。因而,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内容的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合理提问,引导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文本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模块主要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高中语文教学主体是阅读和写作。因此,本文着重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分析语文课堂提问内容艺术。在阅读教学中,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主要分为:文学文体、实用文体和交叉文体三类。“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报告文学等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是按表达方式来划分的,并不是文学文体的划分方式。在实用文体与文学文体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交叉文体,比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杂文、科学小品文等。”为了便于论述,本章主要对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提问教学进行分类研究。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比重,也是中学生学习难点部分,故将文言文提问教学单独列出。这样,教师的课堂提问内容艺术主要是从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言文、写作四个部分展开研究。

①单永军.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体裁辨析[J].安徽文学,2008(09):281—282.

(一)文学类文本教学课堂提问

1.诗歌教学中的提问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具有极强的形象性、情感性、音乐性和多样性。”语言的锤炼对诗歌来说尤为重要。学习诗歌,从语言入手是一条基本途径。另一方面,“意境”是诗歌等文学文体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是心与物共、情与景融的一种审美状态。故而,领略意境是学习诗歌的高层次要求。所以,优秀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内容善于抓住品味语言和领略意境两方面特征去着重展开。

(1)比较提问,品味语言

“比较提问,品味语言”是指教师将诗歌中的原句通过增加、删除、改动、替换等方式转变成另外一句,然后请学生将其与原句进行对比,说一说哪一句更好,并说明这样判断的理由。比较是人们评价事物好坏优劣的有效方法,优秀教师使用比较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很快领悟诗歌语言用字的考究、传神。诗歌中多采用比较式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诗歌语言之美。

(2)读问结合,领略意境

“读问结合,领略意境”是指优秀教师在诗歌教学时采用先读后问、边读边问、先问后读等形式,将提问与朗读结合,真切体验、领会诗歌的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将朗读与提问有机结合,会促使学生更细腻地感知词句,感受诗句中的意象,从而更立体地领略诗歌意境。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杜甫的《登高》时,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意境”,而是首先用形象动情的语言描述了一位衰老、孤苦的老人在凄凉之秋独自登高的悲惨画面,然后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诵了《登高》一诗。朗读完后学生被深深感动,请求老师再朗读一遍。两遍读完,老师乘势提问学生是因为什么而深受触动?学生主动说出被老师口头的叙述和深情朗读所营造的意境所感染。这时,老师提问:“是什么样的意境?”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是一种凄楚、悲伤、悲凉、孤独的意境。老师关于古诗意境的问题是在通过朗读让学生充分了解诗歌内容、情

①蒋德均.中学诗歌教学方法探微[J].教育评论,2005(01):57.感后顺势提出来的。所以,这样的问读方式能有效地带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欣赏。

2.小说教学中的提问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因此,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中的提问内容特别注意以人物形象为中心,抓住细节品评人物;同时,还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厘清故事脉络,体会故事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

(1)围绕人物形象提问

采用这种提问方式,其作用在于:一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给出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角度(外貌、言语、动作、心理等),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小说精心描摹的人物细微心理变化。见微知著,从而准确定位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可以如此提问:“文中几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抓住了小说阅读的关键。

(2)抓住关键字眼提问

语文教师应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眼去提问,引导学生围绕这一点去梳理小说情节结构。名家名师铸就的经典小说都是经过反复揣摩,不断考量。且不说每一句话每一段落的结构安排,就是每一个用字都是极为精准贴切的。有些经典不在于其磅礴潇洒,而在于精细缜密,以一字一词勾连大篇幅的小说要点。因此,推敲小说文本中字词这一切入口来设置问题的方式是小说语文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祝福》一课时,一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独辟蹊径,他就小说文本中祥林嫂“哭”字入手设置问题来构筑课堂。

问题一:第一次祥林嫂的“哭”说明了什么?(她被婆婆捉去时的哭)

明确:1.出于恐惧而挣扎;2.对生活的一种绝望,对鲁镇“幸福”生活的诀别(能够捍卫自己为前夫守节的权利),对自身命运悲苦的感叹。

问题二:第二次祥林嫂的“哭”说明了什么?(再嫁贺老六时的“嚎”)

明确:1.为自己守节权利遭到残忍剥夺而哭;2.对改嫁命运的抗争;3.受鲁府封建礼教思想荼毒之深。

问题三:第三次祥林嫂的“哭”说明了是什么?(夫死子亡后再回到鲁镇的泪痕)

明确:1.为流失的幸福而哭;2.怀念丈夫而哭;3.思念儿子而哭;4.因没有看护好导致儿子被狼叼走而痛悔的哭;5.为自己无立身之地而哭;6.为自己命苦而哭。

这位老师可谓将“见微知著”的教学艺术施展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多阅读,多显本领。只有通过学生反复的阅读与揣摩才能火眼识关键词,从而把小说文本的着眼点聚焦起来,全力以赴解决关键词;另一方面,文本的解读不止停留在表层含义,需要不断的深挖深掘,联络全篇进而层层剖析,学生需要通过联系上下文为关键字词营造一个丰满的艺术环境,赋予丰富内涵。

3.散文教学中的提问

散文因为取材广泛、形式自由、表达方式多样而形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情感深厚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最基本的特征,把握好文章之“神”(主题思想)是理解散文的关键一步。所以,优秀教师的散文教学注意多使用问题在文章的宗旨、主题上面重锤敲击。另一方面,“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优秀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意让学生先思考散文线索。因为他们知道把握住线索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纲”,纲举目张,顺着它学生能很好地领会作者精巧的构思。

(1)设疑追问,情感深究

高中教材中很多散文表达的思想情感都具有细腻、复杂的特点,学生很难做到深入领会。面对这个问题,优秀教师会先抛出一种奇异、独特的观点,作为疑点,引发学生的困惑。接着在进一步追问中加深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让学生走进文本,在多向、全面地深入探究中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如李镇西在执教《荷塘月色》一文,带领学生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首先就学生喜欢的《采莲赋》一段作为提问切入点,指出它被教材编者删改过的情况,引起学生好奇。接着老师“理直气壮”地说此处该删,因为它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吻合,更引发学生一片惊讶。有生相信,有生犹疑。此刻,疑点设置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矛盾。李老师便乘势追问起来:“这篇文章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维在矛盾中被激活的学生们开始认真阅读,联系上下文,终于明确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有起伏变化,概括起来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李老师运用设疑追问方式,成功调动起学生研究文本的热情,从整体出发,综合分析,从而深入探究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抓住线索,厘清结构

在对散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文章的中心主旨,要想对该中心主旨进行正确的把握,我们就要了解文章写作的线索,因为这两者是构成散文文体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只有对文中的线索进行了明确,我们才可以了解到作者在写作过程当中的思路,这种学习方法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散文文体的鉴赏能力。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从结构和线索入手,以这两点为基础,进行问题设计。优秀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应善于用问题直指文章线索,让学生学习之初就明白文章是如何围绕主旨巧妙组织材料的。

4.戏剧教学中的提问

戏剧因为不是中学升学考试的重点考察部分,所以不受重视。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优秀教师在戏剧教学中的提问有他们的独到之处。就笔者所研究的情况,发现优秀教师主要是紧紧抓住戏剧体裁特点来设置课堂问题,如从研究剧本对话特征和突破戏剧矛盾冲突两个方面展开提问教学。

(1)研究剧本对话特征

如教学《雷雨》一文时,一位老师以引入剧本形式特点来组织提问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首先,老师介绍话剧的“人物对话”及其分类知识(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接着请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对话”知识,思考如何给《雷雨》(对话篇)划分对话段、对话组,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请学生在这种对话情境里分析《雷雨》中人物对话时的语言、行为、动作。以此来综合判断每个人物性格特征和反映出的人性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戏剧常被教师当作一般文学文本讲解,失去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而老师这种“研究剧本对话”的提问教学既是在探异求新,也是在追本溯源。抓住戏剧文体特点——“对话”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剧本,促进学生对戏剧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2)突破戏剧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它分为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戏剧核心,是教师教学难点之一。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窦娥冤》时,先请学生们找出这部悲剧的外在冲突有哪些?学生们很快列举了窦娥与张驴儿父子、与婆婆、与官府、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然后老师请同学们深入思考,在窦娥身上有哪些内在冲突呢?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核心人物身上,发现窦娥既“怨天”却又“寄希望于天”,“自认投毒”却又“鸣冤叫屈”。最后,黄老师请学生着眼于整个剧情去看这些矛盾,学生就明白了这些集中于窦娥身上看似矛盾的冲突,正表现了窦娥在绝望中的无奈和挣扎,本性善良却又刚直不屈。老师就是抓住戏剧核心要素——冲突,用问题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剥茧地分析剧本设置的矛盾冲突,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对戏剧矛盾设置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教学课堂提问

1.记叙文教学中的提问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经历或事情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叙述性是该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记叙文教学,如果能够在初读文本后,请学生试着概述文意,则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文章内容有整体了解,为后续文本学习奠基。所以,整体感知文意成为优秀教师在该类文体教学中提问的切入点。另一方面,进入中学阶段的记叙文学习,深入体会作者于平实自然的记叙语言中传达的深厚情感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所以,优秀教师在记叙文教学中又会着重用提问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记叙文情感。

(1)整体感知,通晓文意

概览中学语文优秀教师的记叙文课例,他们一般都会选择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内容。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边城》一课时提问:“这部小说写了怎样的情节,怎样的一个故事?”概述故事内容、讲述故事情节、概括段落大意这类问题是优秀教师获取学生初读印象的反馈策略。此环节提问的意义:一是可以训练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概括能力;二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初步整体感知,为接下来的文本学习做铺垫;三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师生问答,体会情感

在执教记叙文时,教师都需要考虑如何带领学生于文本平易朴实、娓娓道来的记叙语言中体会作者丰富、深沉的情感。老师借助问答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记叙文语言中传达的深厚情感。

2.议论文教学中的提问

(1)抓住“文眼”设问

在议论文中,题目有如文章之眼,可以起到揭示文章中心论点或论题、论述范围、论述对象等作用。因而见其题目便可概知其旨,传达出文章内容的中心。所以,在议论文教学中,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善于抓准要点,就“题”发问,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整篇文章论述主要内容。有了对题目的多方位理解,再由题入文,学生就会对全文议论的中心内容把握得更准确。

(2)抓住论证思路设问

厘清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高中生学习这类文体文章的重点内容,而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内容则突出了这类文体教学重点,切中了要害。“生命语文”首倡者熊芳芳老师在执教《拿来主义》时,提问步骤明晰,过渡自然,整篇文本教学是依据这篇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篇议论文,要了解作者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来依次铺开四个主要问题:“一、在这篇文章里,鲁迅说的是什么呢?二、鲁迅当时为什么撰文说“拿来主义”呢?三、鲁迅在文中是怎么说的?四、鲁迅在第四、八段中为什么有些人、事不说呢?”这样,以四个主问题带动教学内容,集中而不杂芜,串起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也就能明晰议论文写作的思路,理顺这篇杂文的主要论点、分论点和论证方法。所以,优秀教师在执教议论文时,会直接循着作者的论证思路去依次设问,这样不仅教学条理性强,还便于学生对议论性文章知识点的清晰建构。

3.说明文教学中的提问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从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等特点。它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其中“事理说明文”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揭示事物现象产生的原因、原理或演变过程等,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一大难点。所以,优秀教师会针对这一教学难点选择在多次提问中让学生彻底明白文章所说明的科学道理。另一方面,优秀教师又会紧紧抓住说明文语言设计课堂提问内容,因为正是语言的准确性彰显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1)明晰说明事理

如教师不满足于学生对文本的表面理解,而是抓住学生的第一次回答按图索骥,通过穷追不舍的提问,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不断修改、调整自己回答思路。这种“追问”方式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白说明文阐述的科学道理,教师可以在“追问”中促使学生透彻理解文本阐发的事理。

(2)体会说明语言

如老师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请学生先思考如何用自己语言说明事物特征,再与原文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深入体会到课文中说明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三)文言文教学课堂提问

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断入驻语文课程,国学经典中的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比例逐步增加,文言文教学地位日趋升高。另一方面,古文教学效益却一直不尽如人意。机械僵化的讲解和记忆模式依旧压制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热情,束缚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发展。优秀语文教师则不然,善于思考如何在提问内容上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做到以学促教。另外,他们巧妙使用提问手段将学生必须掌握的文言知识融合在问题内容当中。这样,学生在问题解答中主动积累文言知识,获取古文理解与感受能力,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与精神。

1.问中引发学习兴趣

通常一些教师喜欢以单刀直入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概括课文内容,检查生字词,体会文章主题与思想等问题,比较生硬、枯燥、难解。尤其在文言文学习时,学生对文章比较陌生,更是难以回答。而优秀教师善于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首先,教师允许学生从一篇陌生的文言文中自由地挑出自己不懂的内容,学生间帮忙解决,这样基本字词关就在学生齐心协力合作中通过。再使用浅显有趣的提问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2.问中融合文言知识

通常教师喜欢教学课一开始就将文言文中的生字词“解决掉”,而有的老师却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堂提问逐步落实的。一些优秀老师采取将文言知识巧妙融合在文章分析的问题中,并用以问带记,问中促理解的方式,有效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文言知识点。

(四)写作教学课堂提问

写作教学虽然要解决许多问题,但主要问题是这三个:学生写的欲望、学生写什么、学生怎么写。因此,教师的提问内容艺术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体现出来:

1.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

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到作文课,学生就头疼。他们不愿写作文,存在被迫写作文、畏惧写作文等心理。为此,黄厚江老师提出“共生作文”写作教学理念,它是指“就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激情,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即是通过师生个体间相互激活,激发潜藏在学生生存表象下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欲望的需要,引领学生们在言语上的自我生长、自我实现。具体应用到写作课堂,当学生们对一次“感动”的作文题都纷纷抱怨“没有什么好写的”,黄老师即采用了“共生”形式展开课堂提问。黄老师首先讲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请同学们听完后,帮忙给老师谋划谋划:“如果老师想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什么样的主题为好?”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们的热情顿时高涨。这类事情他们历来很感兴趣,轻松没有压力。于是纷纷建言献策,举出很多主题,并详细阐述选择此主题的理由。黄老师以自己鲜活的写作体验,为学生创设了写作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学生在问题带动下,生成写作的内在动力,由难写、不想写变成容易写、愿意写。

2.启发学生把握写什么的思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当下中学生写作的困境之一。由于学业考试的压力,学生平时阅读面狭窄,素材积累有限,使学生遇到写作课时,容易导致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而优秀教师则善于打破这种僵局,巧妙利用各种资源,转化成写作课堂素材,用问题开启学生构想写作内容的思路。如胡明道老师在执教《课文作文》——一节当堂作文课时,以课内文章《包身工》为课堂写作题材,将8张任务卡(其实是8个写作问题)分发给全班八组同学,小组合作解决卡上任务。这节写作课的切入点是充分利用了课内文本资源。学生对重点课文《包身工》耳熟能详,所以从这篇课文身上找素材、做文章会比较容易入手。课的最大亮点则是卡上的问题内容:设计精心,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作拓展写作的文本细节;形式多样,有口述(卡2“假如你是小福子,请以《回工房后》为题,讲讲你的遭遇”)、提纲(卡7“请为芦柴棒在1950年的厂里大会上拟一份发言提纲”)、想象创作、改写、以第三人称去写等,学生可供写作的形式很多。胡老师在写作课堂上的这种提问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生们在问题引导下,思路开阔,知道了自己写什么、从哪些方面可以写,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写出了生动有趣的内容。

3.引导学生掌握怎么写的方法

很多时候,中学作文课堂上教师一直围绕着写作知识、写作技巧讲解,缺乏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评点。而优秀教师则“手把手教学”,用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在问答中逐步厘清写作基本程序和构思方法。这样学生就明晰了写某一类文体的思考方向,写作能力也就能逐步得到发展。

黄厚江老师在执教《记叙文的写作:故事的拓展》时,就记叙文故事拓展能力的训练,采取了问题情境式教学。课件上展示一篇学生作文《满分》,请学生欣赏第一段。接着,提问学生下一段的故事内容该怎样写。学生回答完,黄老师适时追问,让学生明确自己写作表达的中心观点。又及时反馈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某一处的错误构思。最后黄老师展示后一段原文,请学生与自己的构思内容做比较,找出自己的写作问题点。这里,老师通过写作情境的模拟训练,在层层提问中,逐步引导学生的写作思路,领会写作的构思方法,让学生真正领悟了记叙文故事拓展的要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