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是教学艺术中的一环,具有生动性、情景性、启迪性、品鉴性等特点。导入的主旨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为学生既定的学习目标努力。但优秀的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格式,需要一线教师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切忌敷衍了事、千篇一律,一定要符合教学情境。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在课堂导入实践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设计。高中语文课堂导入需注意以下原则:
(一)审美性原则
在课堂伊始,应把学生置于主动发展的位置,使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语文教学在美育方面有不可多得的优势,不仅文本自身能培养和唤醒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述环节设计、导入设计等,都有着较好的美育功能。优美的文章世界、生动的语言设计,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其感受美的存在,理解美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需精心设计导入,既可充分发挥美育功能,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自身经历、知识储备等的影响,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往往呈现不同的情况,需要去培养和唤醒。有人将导入与演唱者定调和提琴手上弦置于同样的位置,第一个音倘使可以定准,就可为整个表演找到一个准确的基点。导入讲求艺术性,要求导入环节触碰学生心灵,通过具有审美情趣的导入,打开学生视野,使其处在渴望学习的状态,进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及学习的需求,这样可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学文本产生美感是导入的最佳着眼点。因此,课堂导入需按照审美性原则进行设计,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感悟、敢于表达。学习一篇课文,教学目标不应是教师在备课时提前预设好的,而是学生根据文本特征和自身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场确定的,且应带有个性差异。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引施教对象领悟文本自身的美。譬如,在讲解《再别康桥》时,采用了这样的导课方式:《再别康桥》全诗很美,朦胧的意境令人向往。作者徐志摩像羽毛,飘舞在康桥,悄悄地“来”“走”了。今天让我们和作者共同《再别康桥》,欣赏康桥的优美风光。这样的导入虽然十分简短,却给人一种宁静的、舒适的,又带着丝丝缕缕的伤感。这样的情景渲染,让学生对康桥产生一种美的向往。声声有意、字字含情,学生对该诗有了深入了解的欲望,好像已经心随作者,在神往和想象中飞到了康桥。丰富精彩的文本内容、优美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让学生产生一种快乐的审美体验。
(二)一致性原则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相对集中,尤其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为了使学生得到好的发展,一线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需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他们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导入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及学生心理状态保持一致。倘若课堂导入背离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只顾用一些花哨的形式展示教师的某种才艺,不仅不利于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教学内容,更不能有效开拓学生思维。反而导致上课之初的注意力与教学重点产生偏离,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也会越来越远,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因此,课堂导入设计应遵循一致性原则,根据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师生自身特点等综合考量,做到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导入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关联性,应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因而,设计导入环节时应遵照一致性原则,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与知识内容相一致
导入的内容要讲究相关性,不管是侧面导入,还是正面导入,或者反面导入,其目的都应是一致的,即迅速将学生引导到该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上来。例如,教学某小说体裁的课文时,倘使从人物塑造类型的圆心人物、扁平人物着手,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面对生僻的文言课文,教师在导入时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实词、虚词与新课文中的词进行比较,通过连接新旧知识,让他们思考这些词语的不同含义;讲解某散文课文,利用散文的情、景、理灵活组合的特点进行导课,学生在掌握散文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做到游刃有余,进而快速把握学习重点。这样可使导入与新讲授的内容具有一致性,提高课堂教学水准。
2.与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相一致
教学心理气氛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绪状态,与课堂教学有着莫大的关联。它包含师生的情绪波动、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以及师生的关系等。导入设计需综合考量这些因素,从而快速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唤醒学习欲望。导入环节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状态,凭借上课之初的兴奋点设计导入,可有效减弱学生产生的倦怠感。所以,一线教师应适时调整导入方式。例如,面对教材中的诗歌单元,营造氛围显得至关重要,这时教师在导课时,应采取歌曲导入、图片导入、故事导入等多种方式。
3.与情感风格相一致
文本的情感走向、文体风格、具体形象等各不相同。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是导入的重要任务之一。导入设计应充分考虑所教文本的情感风格、具体情况等因素,力求文本与导入的风格情感相一致。如在教学《鸿门宴》时,这样展开课堂教学:在上课之初让学生首先听一下歌曲《霸王别姬》,使学生从中感受那时战争之残酷以及项羽的勇猛果敢。听完歌曲,教师进一步通过语言渲染一种情感氛围,营造出一种气氛,奠定文本情感的基础。师:文中许多人物崭露头角,鸿门宴上凸显了哪些人的英勇无畏呢?生:刘邦、张良、樊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场宴会具有怎样的意义?为何会出现这一事件,今天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这样的导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维,从而快速提高学习效率。
(三)导控性原则
所谓“导控”,就是“疏导”和“把控”。在课堂教学的伊始,“疏导”教学对象的心理发展趋势,把学生的知觉、情绪、兴奋点等快速集中于教学目标;“把控”施教对象的情绪走向,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导课时应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来疏导和把控,如知觉把控、情绪把控等。例如,在导入《离骚》一课时,首先在幻灯片上放映端午节赛龙舟和包粽子的图片。接着,采用提问的方式,教师问:“刚才放映的图片,大家是否可以想起我国的一个传统民俗呢?又是否可以想起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呢?”学生回答:“端午节,屈原。”在导入时,通过图片刺激施教对象的视觉感官,吸引注意力。问题的巧妙设计与所学文本紧密结合,开拓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导入环节所接受的首个刺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效率,甚至决定着整节课的成败。同时,导入应与所学文本紧密结合,唤起学习欲望,创设良好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可能经常遇到导入时学生的精力仍然停留在有趣的游戏上,或被上一节课遗留的问题纠缠的情境,一线教师设计导入时,应抓住学生眼球、导控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这是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课堂环境、课程设置、师生之间的融洽程度等都是影响课堂导入设计的重要因素。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解决一个新问题需要教师综合考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还应启迪智慧,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气氛及教学目标,综合把控语文教学的影响因素,精心设计导课。教师富有教学机智的导入,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有效地化解课堂尴尬,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依据这样的原则来设计导入,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体现其较强的导控性。
(四)启发性原则
春秋时期,孔子曾说,在教学中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教学原则由孔子首创,它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维,从而主动地学习文本知识。中国古人强调指引学习方向,培养独立个性,而不是一再地压抑学生的本性,不代替学生思考等主张。
启发性教学在高中语文导课环节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遵循启发性原则,可促使学生产生想象及联想,快速进入预设的课堂氛围,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一位一线语文教师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板书题目后问学生:“烛之武叫什么?”学生们掷地有声地答道:“姓烛名武。”教师又接着问道:“烛之武到底是不是他的名字呢?”部分学生沉思了一会儿回答道:“烛之武应该是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是佚地名叫狐的人。”教师紧问一句:“烛之武是郑国大夫,这样的一个普通人物是如何在郑国大军压境的情境下,说服秦晋二军退兵的呢?郑国战势逆转,如有神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篇课文!”这一导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设置问题,旁征博引,富有趣味,能快速开拓学生思维,并有效地与讲解课文环节紧密衔接。这样的问题设置,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地奠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及积极获取信息的基础。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需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启发式教学,为后面的教学目标出现做好铺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