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内涵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用语,其作用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学语言包括有声的话语、无声的身势手势、感情与眼神、板书与课件等;而狭义上的教学语言,仅仅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所使用的话语。本文所讨论的教学语言,指的是狭义上的教学语言。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学语言要求规范、有效和简洁。除此以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因其特定的使用环境、使用对象和使用目的,还应具有以下特点:

1.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给学生指示,引起学生思考。学生的天性活泼,思维非常活跃,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堂需要,使用引导性的语言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对教学实践的观察,我们发现,相对于教师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授课,用启发性的语言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对未知领域的思索,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切忌用“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等简单粗暴、带有直接指向的教学语言,而应该使用指向丰富、引人深思的语言。教师使用启发性的语言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水平,做到启而有发、启而能发。

2.形象性

形象性是指教师在描述事物和情节时,要直观而具体,生动而形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新知识并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感知新事物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面临一些未曾谋面的事物、未曾经历的事件时更是如此。直观而具体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用语言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复杂的情况简单化;生动而形象要求教师描人状物有形有象,叙述说明绘声绘色。

3.音乐性

音乐性是指在教学时语速快慢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音朗朗上口,富有音韵之美。课堂上,让学生时不时地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语速、一个语调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语言只会让人昏昏欲睡,这样的语言无法让人产生注意,无法激起接受的兴趣。优秀的教师会懂得运用语速、语调、语气的变化使语言有起有伏,更会制造语言的律动,使学生获得韵律的美感,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

4.趣味性

趣味性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活泼生动,有趣有味。兴趣是一位人人都喜爱的好老师,在“快乐学习”的理念下,更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教师趣味性的语言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心一笑,得到身心的放松。趣味性不止有趣,还要有味,也就是说语言仅仅有趣引人发笑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深度,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一味逗笑的教学语言更不可取。

5.感染性

感染性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有一定的感染力。语言具有感染性,可以引发师生共鸣,拉近师生心灵上的距离,引起学生对教师的高度认同感,进一步促进教学的开展。教学的过程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过程,而是双向的师生情感沟通的过程,虽然词语片段只是冰冷的符号,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赋予它情感。教师首先要用情感感染自己,再通过语言的组织将这种情感传导给学生,语言的感染性看似表现为以言感人,而实际上则是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