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特征
(一)针对性
课堂教学评价语具有针对性。教师为了鼓励学生采取了鼓励式点评,可是一味地鼓励,没有针对性的鼓励是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的。在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当学生回答得很好的时候,教师就会用“真好”“很好”这种很有概括性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点评。当学生回答得不是很理想的时候,教师们就会用“不对”这种否定性的话语来点评学生。偶尔使用也可以,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们就会很迷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对于文章分析好,可是好在何处呢?一堂课下来许多学生都是这种没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时间长了反而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不信任
①董蕾.教师语言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9 (01):75—77.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避免泛化的点评,好的地方在哪里、不足在何处,明确指出才能不断地激励学生。
(二)启发性
课堂教学评价语具有启发性。教师的评价语可以为学生指明思路,当学生为一个问题陷入“死胡同”时,教师不可以盲目急切的直接告诉学生思路或者参考答案。教师巧妙使用评价语言帮助学生厘清思路,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者一个新的想法,帮助学生打开一个新的理解方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启发性的评价,让学生自己接着教师提供的思路自行研究、探讨,得到最终的结果。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教师运用评价语启发学生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长时间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因为那样会让课堂教学变得过于拖沓,更重要的是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失去信心。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是具有启发性的。
(三)群体性
课堂教学评价语具有群体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仅仅是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对一类学生进行点评。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有些时候是代表一类学生想法的,比如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小组代表发言就是代表这一组的研究成果,并不是个人的见解。那么,这个时候教师的评价语是面向群体的,不能仅仅是评价一个学生的语言、思想,要透过学生的发言理解到整体的思想表达。给整个小组的意见或者是给整个群体的评价。因此,教师在选择让谁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受到教师评价语的群体性的影响。不同的选择面对着不同的群体,面对着不同的群体教师的评价语也是不一样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说,教师的评价语和学生是互为相依的关系。
(四)学科性
课堂教学评价语具有学科性。语文课堂上要尽量展现出语文的美。教师可以多引用、化用古典诗词、名人名言等,让教师的深厚文学功底在评价中流露出来。当一名语文教师能将自己的话和古人的经典言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时,自然而然地会使学生崇拜、信服、尊重。此外,这种潜移默化的日常语言,可以让学生时时刻刻浸润在具有墨香的气氛中,通过教师具有学科性的评价语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可使他们自然而然地爱上语文。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幽默丰富的语言支撑,让课堂氛围其乐融融,教学环节中的尴尬局面得以化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了推进和升华。恰当合适的评价语是课堂教学中宝贵的语言,一方面提升了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品位,另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确实面临着枯燥无味、过于单一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尝试使课堂教学评价语更加幽默有趣,如此即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使课堂充满激情和趣味,不再单调和枯燥无味。幽默的评点,不但可以增进师生的亲密感,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