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追求语言艺术

三、追求语言艺术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语言仅仅做到规范、准确,仅仅掌握一些语言表达的技法,还达不到艺术化的目标,是远远不能满足语文教学需要的,也不能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期望和要求。语文教师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语言艺术,使教学语言体现出美的艺术特征。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会使用修辞、运用智慧、增添韵律等方法,实现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音韵之美和文化内涵等艺术特征。

(一)用修辞,言语生动形象

于漪曾说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语言的表现力就会增强。它能诱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深究底里,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学生受到语言美的强烈感染。”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就必须熟练使用多种修辞方法。修辞方法在丰富语言方面各有用途。贴切的比喻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生动形象、逼真传神而且富有情感,能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特征,表达人物强烈的情感,增强语言感染力,并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设问和反问有引起注意、突出题旨、加强语势、激发感情等作用,可以用来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拟人可以化静为动,变无情为有情,使具体的事物人格化,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教师如果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教学语言一定会生动形象,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每一位学生。

一位老师讲解李清照《声声慢》这一课时,评价其人其诗是这样说的:“沏一杯清茶,就一盏青灯,细品李清照的《漱玉词》,仿佛看见一个结着秋怨的才女徐徐走来,这独特的秋怨,似无处不在的空气,浸染着每一位涉足者……”“捧读一首好诗,有如品尝醇浓清香的佳酿美酒,有如领略芳菲满园的雅景秀色。纷乱的心绪被诗情梳出条理,寂寞的心怀被诗意的光辉温柔地抚慰。”这位教师运用了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用诗化的、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个与这首诗意境相似的场景,既能吸引学生对这首词、这个人的关注,又能将学生引入独特的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和词作。

(二)显智慧,语言风趣幽默

幽默是一种高品位的语言艺术,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巧妙、诙谐、机智的语言创造一个欢乐而有内涵的场景,是教师的思想、智慧、学识、品格和机敏在语言中综合运用的结果。教学语言的幽默不同于生活语言、表演语言,它必须根植于教学需要,以教育和启发为目的,既要具有趣味性,又

①于漪.生动幽默添情趣[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9(10):4—5.要有一定的教育性,相比生活语言的幽默语言少了一些随意,比舞台语言的幽默又往往少了一些荒诞与讽刺。优秀的老师还会因地制宜,善于利用课堂的任何一个细节,在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中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语言幽默的实现方式有多种,一是因地制宜利用与本文有关的幽默示例来实现,二是教师本人积极锤炼语言,在课堂上通过双关、夸张、对比、曲解、反语、倒置等方法实现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

(三)重韵律,呈现音韵之美

“汉语言文字是凝滞的音乐。”每当我们诵读一篇美好的文章时,在听觉上就会感到美的享受,可谓“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这就是音韵美。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部分具有韵律特点的篇目指导学生诵读来感受音韵之美,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语言中注重语言的律动性,善用双声、叠韵等词语,运用排比、对仗等手法,长句短句、单句复句、整句散句灵活变换,使课堂教学语言具有音韵之美。

(四)藏意蕴,富有文化内涵

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国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承担起传承祖国文化的使命,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品位、有魅力的时代新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课本中涉及的知识极为丰富,不仅有语音、词句等基本的学科知识,有的课文还会涉及人情世故和人生哲理,有些文章包含地理和科技常识,有的篇目则会谈到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可以说,语文课所包含的知识是包罗万象的,不管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还是从语文课程的要求来说,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积累一定的文化底蕴,并将文化贯穿于课堂教学语言之中。

教学语言的文化内涵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的语言本身要富有文化的底蕴,语言表达暗藏意蕴;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将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学科和语文学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语言将风俗民情、思

①严岳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J].才智,2017(06):123.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人文元素融入教学之中,实现教学语言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意象有其独特的内涵。比如“月亮”就常常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包含着独特的意蕴,因其清雅明净,月亮有时可以烘托悠闲自在、诗意旷达的情怀;因其盈缺无常,月亮有时又可以表达怀乡思念之苦。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充分挖掘一些意象的内涵,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思想,又可以为课堂增添诗意的文化意蕴。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通过月亮的盈缺、时空的交错表达了作者对的亲人的祝福和对家人的思念。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结束,还可以继续带领学生学习其他古诗句,比如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指导学生搜集相关古诗文,分析这些诗句中“月”的意蕴有何不同,又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