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内容性教学变故的策略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主要是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会对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时会出现误读教学内容甚至对教学内容产生错误的认识。特别是语文这个色彩比较浓重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教学变故有可能会因这些因素的存在而产生。这些因与教学内容相关而引发的变故我们把它们称之为内容性教学变故。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内容性教学变故的要点
1.精心准备
应对内容性教学变故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做好相关方面的准备。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懂得语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更要知晓国内外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与信息,便于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一来,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背景知识,还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教师有知识之外的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除了知识层面以外,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不管是教师自身出状况还是学生发言以及看法上出状况,抑或是教学设备、外界环境出状况等方面教师都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再充足的准备都不为过”的理念要求自己,尽量做到万无一失。
2.坦诚相待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对内容性教学变故的情况常常会影响其专业威信。如果处理的不恰当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师在知识方面的信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对内容性教学变故时,如果遇到自己拿捏不准的情况,教师跟学生坦诚地交流比强装自己“全知全能”更能取得学生的信赖。教师在遇到自己不会的内容时,大胆地向学生坦白,教师的形象不但不会受到影响,如果处理得恰当的话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教师要怀有一种坦荡的胸襟,敢于让学生“问倒”“难倒”。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媒体的出现,使得年龄大的人向年轻人学习的社会真正到来了。教师靠个人的“个脑”,无法应对几十位掌握了大量知识的学生们的“群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主动放下自己知识权威的角色,放弃“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创造平等、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把更多课堂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中具有助长作用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成为“成长者”。
3.要有耐心
学生在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当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在学生学习上不能“以己度人”,认为自己懂、自己会的知识学生也能很快的接受。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学生学习是在其自身经验的基础之上,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的一种自我建构。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接受难易度是有差别的。教师对那些接受知识较慢或者出现接受困难的学生要有耐心。有些内容性教学变故,就是由于学生接受慢或底子差导致的,应对这样的教学变故更需要教师有耐心。教师对学生的耐心不仅仅要体现在应对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出现内容性教学变故的时候,内容性教学变故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这种情况下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教师的对待学生的这种耐心绝不是拖延时间的表现,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一种鼓励、信任的体现。
(二)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内容性教学变故的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遇到内容性教学变故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应变方法。
1.问题转移法
转移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应变的重要方法。面对学生提出的难题、怪题、偏题时,教师如果不能直接回答可以采用转移的方法加以应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把学生提给自己的问题转移给其他学生。这种方法可以形象地称为“丢沙包”法,即教师把学生扔过来的沙包再扔给其他学生。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借助于学生们回答问题期间给自己思考问题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借助学生的回答给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契机。但是教师需要明白的是,绝不仅仅是把问题转移到学生那里就可以了。运用转移问题的方法只是给教师思考问题的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最后教师还得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回答。笔者曾在高中二年级必修五的《说“木叶”》授课中遇到过这样一例教学变故,现将它分享给大家。《说“木叶”》这一课作者是想借助于“木叶”这一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来说明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一特性。在拓展延伸环节,笔者让学生来分析ppt中所列含有“木”字的例句是否具有文中所说的暗示性时,一位同学在回答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中“木”的理解后,我一时没听明白她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发愣了有十几秒后我突然想到我不理解的方面或许其他同学理解了这位同学的说法。因此,我问其他同学是否理解了,然后找理解的同学换一种说法来解释。其他同学进行解释的时候我又反复思考了之前同学的回答,最后对两位同学的回答做出总结。这样既给了教师思考的时间,同时也给了其他同学表达的机会。虽然这不算是什么高明的应对教学变故的方法,但是却在教学实际中非常实用。教师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采用“丢沙包”的方法又抛给了其他学生,自己在学生的回答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恰当地解决了自己备课时没有在意的问题。
2.知错认错法
一些知识方面的错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这些知识方面的错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属于“硬伤”,其危害性非常之大。特别是一向比较具有知识性权威的语文老师,其专业威信和专业地位会受到直接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知错认错”的方法巧妙地应对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因知识方面的错误而引发的教学变故。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如果遇到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或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要敢于承认错误,这就是所谓的“知错认错”法。高中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错误却不肯承认或者反过头来训斥学生,这种现象都是非常不利于教学的。应当实事求是,从自身错误中总结出教训,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错误。同时,想方设法纠正出现的知识性错误,尽可能地将“事故”化为“故事”。例如,一位教龄较大的中年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讲读课上板书时把“真”字里的三横写成了两横,学生马上就指了出来,这位教师没有立即承认自己写错了,而是默默地改正之后不再提起此事,这时有的同学就在下面自己嘀咕:“我们平时写错别字时把我们训得那么厉害,自己写错别字了倒不吱声了。”显然是很不服气,并且整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都不是太高。这位教师在自己犯了低级错误时,没有正面承认,而是采取一种沉默的态度去回避,笔者认为这种应对教学变故的方法不是特别恰当。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师犯了类似板书写错别字这样的错误时,可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提醒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同时还可以总结常用但容易写错的字,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课堂教学应变方法。
3.情感培养法
情感是教学的润滑剂。语文教师在学生因情感缺乏而对教学内容理解困难时,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应变方法就是情感培养法。教学既是认知性的,也是情感性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是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不情愿积极投入教学的,特别是语文学科。有些教学变故正是由于学生情感缺失或匮乏所致。此时,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情感给予培育。这种情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学生的经历和阅历有限,往往对一些问题理解不透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情感培养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一名教师讲《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让学生朗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学生们没有出声,一片寂静,遭遇到了“卡壳”。这位老师没有因为学生的“不动声色”生气,而是沉默了片刻之后明白了或许是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不到位,思想感情也没达到一定的程度,这中间还缺少一个必要的铺垫造成的。于是,那位教师就问学生:“请你们想象一下李白写这句诗的时候会是一副什么样子?”有的学生回答:“横眉怒目,双拳紧握。”有的学生回答:“双手叉腰,昂首挺胸。”经过这一番感情的培育,学生的情绪也上来了,第二次试读时,效果就好很多。缺少情感参与的教学是不完整的。在情感充沛的状态下,学生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体验与记忆。
4.辩证分析法
如果遇到学生的给出的答案有对有错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其回答给予辩证的分析。学生回答当中正确的、合理的部分教师要给予肯定;而其中的错误的、不合理的部分教师则要予以纠正。这样一来既给足了学生面子,也能让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事物和问题。
笔者在对一线高中语文教师访谈时,曾听到过这样一则案例,现将它写出来作为参考。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分析《琵琶行》中的诗句时问学生们:“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两句诗描写出了琵琶女的什么神态?”一个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表现了她自作多情、扭捏不大方的神态。”此语一出,全班哗然,回答的学生也觉得不妥,面红耳赤。这个时候教师和善地说道:“看来这位同学确实是用心品读了《琵琶行》的诗句啊!大家别笑,我们来分析一下琵琶女是不是有扭捏的神态呢……看来是有的,所以这位同学说的也不无道理。而说她自作多情合适吗?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看来琵琶女的半遮半掩是很矜持的表现,但如果我们说她自作多情合适吗?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学生回答完后,全班哗然,已经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觉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先肯定了学生回答中的正确成分,然后指出其中的不妥之处,这样客观公正的分析,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而且也能够让大家认识到这个学生回答并不是全错的,其中也有可取之处。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切记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学生的回答或提问,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
5.课后处理法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对自己不清楚或者不确定的问题承诺学生在课后予以解答或者激励学生们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的课堂应变方法就是课后处理法。课后处理法不仅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而且还能激励他们课下主动查资料,主动去学习,同时还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同一个问题学生们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很难统一他们的观点。教师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或者不想给学生们下定论,那么课后处理法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策略。
笔者在对一线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访谈中听到很多语文教师在对课堂上不能解决或不便于解决的问题给学生的回答是课后处理这个问题或者课下你单独去找我,咱们共同探讨。可见,课后处理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课后处理不但在课堂上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可以给教师一定的准备时间去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