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刺身
2025年10月13日
唐朝时期的刺身
“炙”从字形看,大家都应该知道是指烤肉,“脍”则是指细切生肉条(鱼或兽肉皆可)用酱料、香料拌着吃。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生食肉类的历史由来已久。
明代张岱《夜航船》中提到隋炀帝时“南人作鱼脍以细缕,金橙拌之,号为金齑玉脍”。但后来生食致病的观念在食物保存条件与渔业饲养条件不好的年代,被发展成一种卫生教条,所以唐朝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除了福建、广东一带还保有吃“捞鱼生”的饮食习惯,其他地方的人都不吃生鱼。直到近代,人们才又由日本料理重新接受了吃生鱼料理。
生食致病的风险是不低的,以广东鱼生来说,所使用的鱼种是草鱼(广东人叫鲩鱼)。这种淡水鱼种体内的渗透压跟人体差不多,也就代表各种能在草鱼体内生存的寄生虫,可以通过吃生鱼这个行为转移到人体。20世纪40年代,香港人曾经因为吃生鱼导致肝蛭病流行,当时的香港干脆禁止吃生鱼。
后来日本料理引进香港,因为日本生鱼片使用的是经过低温冷冻的海水鱼,一来在冷冻的过程中杀死了寄生虫,二来海鱼体内的寄生虫不能适应人体内的渗透压,所以才又慢慢被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