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传入日本的馄饨可能是面条
2025年10月13日
唐朝传入日本的馄饨可能是面条
时间到了唐代,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当时“世重饼啖”,唐代的面食依旧称为饼。最有名的三种唐饼分别是胡饼、蒸饼、汤饼。胡饼顾名思义就是西域胡人传过来的烤饼,蒸饼应该是延续汉代蒸饼而来,就是后世的包子、馒头之类,而汤饼就是汤面。不过这只是大分类,从唐代段公路编写的《北户录》中我们还是能看见包括薄夜饼、雀喘饼、牢丸饼、浑沌饼这类的饼名。其中浑沌饼非常有可能就是馄饨饼的异字书写。
从南宋吴自牧编写的《梦粱录》中,我们才真正得知,当时已经用“面”来称呼条状或片状面食,而饼则独立成为一种烙烤而成的扁圆形面食。再扯下去恐怕会变成中华面食大考证,关于面我们就先在唐代打住。至此可以知道,直到南宋时汉语才开始用面来称呼面条,唐代还把所有的面食都叫作饼。而更早以前,馄饨就是面条或面片的另称。
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性,从唐朝传入日本的馄饨其实就是面片或面条,被日本人写作“饂饨”的乌龙面才是馄饨的原形。如果一个不会说日文的中国人走进日本乌龙面店,直接用纸笔跟店员点一份“馄饨面”,日本人应该会很疑惑,因为馄饨面按照字义就是“面面面”,所以店员很有可能会端上一份最基本的乌龙蘸面(只有面条与蘸汁)给他。看到“面面面”的中国顾客反而感到疑惑,馄饨去哪了呢?
不过据说日本的乌龙面最早的形状也是各地各异,直到室町时代(公元1336—1573年)中期才慢慢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在元禄时代(公元1688—1703年),江户、京都、大阪这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乌龙面店,而且形状与吃法跟现在差异不大。也就是说日本乌龙面现在的模样,至少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