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记录卡”,引导孩子观察事物的变化

使用“记录卡”,引导孩子观察事物的变化

时间是无形的,但却又是千变万化的,它能够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也蕴藏在世界万物中,所以引导孩子认识、感受时间也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入手。

从事物上感受时间主要是从事物的变化入手,要引导孩子去观察某一种或者某几种事物。因为孩子所看所听都是以较为直观明显的变化为主,所以在选择观察对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应当选择变化明显快速且更能体现“时间”的事物,比如太阳在一天之内的变化,早上、中午、晚上各有什么不同,或者某一植物在一周内的变化等。

要选择孩子有一定兴趣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千万不要使用强制性手段。

案例导读

亮亮下午放学回到家,看见妈妈在厨房剥蒜。亮亮很好奇妈妈怎么剥了那么多,于是问道:“妈妈你要做什么菜啊,用这么多蒜?”妈妈神秘地说:“我不是要炒蒜,而是要种蒜。”“种蒜?”亮亮疑惑地摸着小脑瓜。

不一会,妈妈把蒜剥好了,接着用准备好的一根铁丝把蒜瓣圈成了一个大圆,然后跟亮亮说:“帮妈妈把那边的大盘子拿过来。”等亮亮拿过来盘子,妈妈就把圈好的蒜放了进去,还把圆中间也用蒜瓣填满了。

妈妈把盘子端到了阳台上,开始往蒜上面浇水,直到没过了蒜瓣的高度。整个过程,亮亮都一直跟着,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妈妈看出了亮亮的好奇,就跟他解释为什么这样种蒜,最后还交给亮亮一个任务。

“你不总是问妈妈时间是什么吗?现在妈妈给你一个好玩的任务,就是观察这盘蒜的变化,并且记在纸上,到时候你就知道时间是什么了?”妈妈笑着说道。

“时间怎么又跟蒜扯上联系了?”亮亮心想,“又开始说时间了,真烦。”

妈妈像是看懂了亮亮的心思:“好好好,妈妈不说时间了,但是这个任务你接受吗?”

亮亮对那盘蒜充满了好奇,欣然接受了任务。几乎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凑到跟前去观察。

大概两个星期后,亮亮把记录卡交给了妈妈。

妈妈看完之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宝贝,观察了这么久,你有什么感受呢?”

“我觉得好神奇,妈妈,大蒜居然可以在水里长出苗,还能长那么高。”亮亮兴奋地说道。

“那这十几天你对时间有什么感受呢?”妈妈问道。

“关时间什么事?我又不是观察时间。”亮亮嘟哝说。

“谁说不是?亮亮,其实你就是在观察时间。时间就‘藏’在蒜苗里,它的长高、长大就是时间的印记。”妈妈接着说,“亮亮你也是一样,你刚出生那会儿,特别小一团,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就像小蒜苗一样长得越来越高,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而现在,你要想回到小时候,就像让蒜苗再缩回去一样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时间。”

亮亮听完,跑到阳台看着蒜苗若有所思。

上述案例中的妈妈是让孩子观察他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把变化写在记录卡上,以几天为周期,到时间后让孩子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变化和心得,最后再进行引导总结,让孩子将时间与事物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时间是无形的,而事物的变化却可以让时间有形化。除此之外,记录卡的样式还有很多种,比如形状、色彩,都各有不同,还可以画上装饰物等;另一方面,记录卡也可以用于记录孩子的收获,例如读书记录卡、游戏记录卡等。

要把时间和有形变化联系起来,也可以从每天的小事展开,比如让孩子观察太阳从早到晚的位置、状态、颜色变化;观察自己的影子、植物的影子变化等。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将注意力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中脱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关注身边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孩子勤动脑、主动思考、锻炼观察能力等。

让孩子对四季、月、年等宏观的时间概念产生感受,多给孩子讲时间带来的变化,比如他小时候的样子、有多高、做过什么样的趣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什么变化,讲父母曾经的经历等,用回忆的方式带孩子体验时间带来的变化;让孩子留意四季景色的不同,比如夏天是什么样的,桃花杏花什么时候开,哪种树叶最先落等,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可以带他进行实地观察;让孩子畅想未来,想象自己和父母几年后、十几年后的样子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父母要将与时间相关的词语表达得更为具体些,比如几年前几月、几年后、几月份、几点几分等,不要含糊不清,这样孩子才能对时间更有感觉。

总之,利用记录卡引导孩子观察身边、大自然事物的变化,利用事物的变化让孩子感受时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且较为简单方法,当然要达到目的,少不了家长的有意引导,家长要多提出问题,更要耐心回答孩子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