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手机、电脑、游戏控

上瘾:手机、电脑、游戏控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智能化的提高,新一代儿童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不良习惯,那就是抱着手机电脑不放手,并且产生这种行为的儿童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比如,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沉迷于拍短视频、刷小视频;一个三岁大的孩子就能熟练玩iPad上的简单游戏,并且乐此不疲;一群小学生围在一起激动不已地打“王者荣耀”……

其实在这些坏习惯的背后,家长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发育成长的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健康机构曾做过一个关于“手机对儿童影响”的实验:挑选出10个身体各方面条件都相差不大的孩子分别进入两个房间,要求一个房间的孩子们看书阅读,而另一个房间的孩子们玩智能手机,同样的时间过后,让他们开始睡觉,第一个房间的孩子平均在28分钟内入睡,第二个房间的孩子则平均在39分钟内入睡。

调查结果表明,过于明亮的画面会影响人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量,使其极大程度降低。手机光线对孩子的睡眠影响极大,远超过日常灯光,若长期处于这种情况,极容易导致睡眠障碍。此外,对智能手机产生依赖且玩得熟练的孩子,对肢体运动的态度更消极,长此以往,孩子会出现运动功能低下、身体发育迟缓等状况,对身高、肢体都有影响,尤其是手指和脊椎,总是保持玩手机的姿势,会影响手指灵活性,引起脊椎变形、脊椎侧弯等综合征……

当然,很多家长也意识到了这些严重的问题,但往往会认为改变坏习惯的根本在于思维方面,于是就会跟孩子讲道理,希望对其灌输正确的观念,但是又会出现一种现象,家长苦口婆心说再多,孩子都权当耳旁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按理说,家长的这种想法没有错,一个人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觉悟才会产生行为上的改变,但这也是有条件的。

简单来说,当你对一件东西无比着迷时,一个人走过来义正词严地告诉你,这个东西不好,它会使你视力下降、智商下降,还把你带到歪门邪道上,你会听他的吗?

显然是不会的,你反而会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讨厌,我喜欢什么他就偏说什么不好?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会选择听他的,立刻抛弃这个令自己无比着迷的东西吗?显然也是不会的,你心里想的肯定是,他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他的想法又不代表我,我觉得好就是好。这不是主观推测,而是一个人深度喜欢上一件东西时的普遍表现。

孩子也是如此,当他对手机、游戏十分着迷时,说教的家长充当的就是那个“讨厌鬼”的角色。

所以,“先从思维上转变”的方式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

首先家长要先意识到手机不是孩子的玩具,不要把“玩手机”作为哄孩子的方法。

生活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哭闹不睡觉,妈妈就会把手机放到孩子面前,逗他开心;家里两个孩子闹矛盾了,家长也会甩出去手机调解矛盾“给你手机玩,别打架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有趣好玩的游戏的确能瞬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暂时停止哭闹,但是更容易使他们上瘾,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沉迷于玩手机,家长怎么说都不管用。

所以,当孩子对手机尚且沉迷不深时,家长尽可能不要在他面前玩手机,更不要甩给他,要有意识地将手机从他的视线中远离,事实证明,最原始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将孩子与手机拉开物理距离的确比说教更管用。

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在空闲时间里,多和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很多孩子玩手机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的陪伴不到位,家长应当尽量多和孩子相处,不仅仅是共处一室,而是要放下手机,有感情地互动交流。

比如,组织分角色阅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也可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一起举办这样一场阅读大会。

比如,一起运功,把运动生活化,设置比赛、游戏等。

比如,带孩子郊游、和别的小朋友聚会等。

不要采用粗鲁的方式,比如吼叫责骂孩子、摔手机、动不动没收手机等,过激行为很难达到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2018年11月25日,宁波一男孩玩手机被父亲责骂,挥刀自残;2018年11月26日一10岁男孩因姑姑不让玩手机,转身从六楼跳下……

近年来这样的新闻数不胜数,可见智能手机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思想和意识,甚至控制着他们的行为,而父母可能并未十分在意,因而采取了不当的管教方式。对于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一定不要采用强硬的方式和态度,要顺着他们的意愿,在此基础上变通。实际上,对手机已经痴迷到这种地步的孩子,任何方式都可能没有效果,而家长更应该反思,为什么对孩子关注这么少,孩子对手机沉迷到这种程度还没有重视起来。这也表明,对孩子、手机、电脑、游戏之间的关系越早处理越好,不要等到后果严重时才追悔莫及。

相比于责骂制止,可以采用商量约定的方式,在孩子玩手机之前制定一份“手机使用规范”,比如:

备注:仅作为参考,具体请按照实际情况制定。

约定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提前有心理准备,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当然这些规范最好和孩子商量着制定,得到孩子的认可,实行时才会更顺利,另一方面一定不能只把对孩子的要求写上,父母的要求更应该清楚地表现出来,否则孩子会说“凭什么让我这么做,你们不做?”如果父母直接回“我们是大人,你是小孩,大人说什么小孩就得听”,孩子肯定会跟你们斗争到底,什么规范都会失去效力。

想要孩子遵守,就必须让他心服口服,这是大前提。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上一章节中各种计分工具,尤其是“特权卡”的使用,比如“游戏卡”“手机卡”,给予孩子一定的主动权。

当下,孩子对电子产品尤其智能手机上瘾是普遍现象,父母要采取相应方法使其逐渐转变而不是直接呵斥,总结来看主要是以下三个步骤,即拉开孩子与手机的物理距离,尽量使手机出现在他们视野的频率降低;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各种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再使用“守则”加以规范,与孩子约定好玩手机的时间,最后长期实行。如此,相信会产生效果,当然家长们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改动,或添加更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