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魔法,小磨蹭不见了

吃饭魔法,小磨蹭不见了

关于孩子吃饭,家长的抱怨之声从未断绝。不管是学龄前(5~7岁)还是已步入学龄期(7~10岁)的小朋友似乎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所以在网上经常有这样的求助帖:

我女儿五岁,吃饭特别特别慢,饭量也挺好的,就是吃饭习惯不好,喜欢吃一口跑去玩一会儿,再回来吃一口,让人很头疼,怎么给她培养良好的吃饭习惯呢?

孩子吃饭时总是三心二意,非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总是盯着屏幕好久才能吃一口,每顿饭都能从热吃到冷,说了多少次,孩子就是不听,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可见,对于孩子吃饭磨蹭,家长非常苦恼却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对于孩子为什么吃饭磨蹭,除了身体因素之外,当然也有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诸如饭菜不合口、规矩太多、环境因素等,但这些原因都相对表面化,只要发现就很容易解决。真正令家长烦恼的是,在刨去这些因素之外,孩子在吃饭期间仍三心二意,总要去做或者想其他事情,或者不好好吃饭,浪费粮食。

对于这样的情况有什么好办法呢?很多家长都认为大一点的孩子更容易“管教”,其实在习惯的养成方面,过了特定时期后,反倒是越小越有优势。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这样几个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能够帮助他们摒弃坏习惯,向好习惯靠拢。

让孩子参与到做饭计划中

很多父母都认为5~10岁正是孩子爱玩的年纪,对很多生活上的事情都不懂,所以一般不会主动要求他们做家务,尤其是比较繁琐的事情。但其实,适当地要求孩子做一些家务,一方面能够帮助他们释放过多的精力,一方面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时间带来的价值,并且会更好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做饭是家长们每天都要进行的家务之一,既繁琐又隐含诸多危险隐患,我们可以让孩子尽量多地去做一些辅助工作。

对于较小的孩子(5~7岁)而言,可以跟着父母去买菜、肉、水果,让孩子帮忙挑选、拎袋子。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询问孩子的意见,看他喜欢吃什么,还可以让孩子算价格、记忆所用时间,锻炼其思考和记忆力。

对于稍大的孩子(8~10岁)而言,除了上述事情之外,还可以让他们帮助父母洗菜、择菜、摆放碗筷等。

家长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喜欢这样的事情,就不去要求他们做,孩子的好奇心体现在所有他们能接触到的事情上,有时候孩子主动要做,家长也会说:“你会干什么呀,别耽误我就行了,快玩去吧!”这样的话实际上充满了消极意味,不仅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也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总之,孩子参与做饭,当满满的饭菜上桌时,他们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对“吃饭”的排斥感也会减少,另一方面,经过一系列体力消耗,也更容易产生饥饿的感觉。

坚定的父母,终结无力感

餐桌上的父母,总会扮演这样的角色:从开始的“宝贝,看妈妈做了这么多好吃的,快吃点吧”到最后“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啊”,苦口婆心到气急败坏,有的甚至会追着“喂”,家长们好像都是在“求”孩子吃,而孩子不管家长是怎样的,他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抵触”和“逆反”。

家长的这种做法更加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吃饭是为了“父母”,还会让他们更加反感,所以家长最好保持坚定,不去逼迫和规劝,千万不要不忍心,更不能率先破坏规则。

饭前规定好吃饭的时间和吃零食的时间,但在吃饭期间不强制不啰嗦;饭点一到,家长要做好带头作用,主动坐到饭桌前,通知孩子吃饭只说两次;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不要喂,只提醒几句;饭点一过,立刻收拾碗筷,并要求孩子将自己的餐具收拾到厨房;如果孩子没吃饱向父母索要零食,不能心软答应;孩子哭闹或者一直赌气不吃饭,家长要和孩子进行谈判提条件,而不是立刻答应,让他认为自己的威胁是有效的。

辅助工具激发兴趣

孩子在吃饭期间爱玩,这说明他觉得吃饭是一件无趣的事情,那么家长就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喜好为吃饭增加趣味。

可以在餐具、桌椅上做文章,比如,贴上他喜欢的卡通人物贴纸,使用他所喜欢的颜色等,根据实际的成功案例,孩子使用自己喜欢的碗会促使他尽快将饭吃完。

边界线”防止乱跑

孩子在吃饭时坐不住,总是乱跑,也是导致其吃饭磨蹭的原因之一。孩子往外跑表明他感兴趣的东西在外面,那么就要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餐桌周围,给他规定一条“边界线”。比如,在界限上以他喜欢的卡通人物为标志,告诉他跨过去,这个小卡通人就会不高兴,就会生气;或者设置比赛,全家人都参与进来,出了界限就要接受相应惩罚,先完吃饭就能享有特权,请孩子进行监督等。

“场景”游戏建立秩序

不管是小一点的孩子还是稍大的孩子,对于游戏的“痴迷”都是共同的,因此可以将游戏与吃饭结合起来。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孩子所扮演的角色需要无条件服从爸爸所扮演的角色,按时吃完饭,之后再互换;或者根据剧情设定,所有人需要在规定区域内完成规定任务等(任务就是吃饭);也可以和孩子爱看的动画片、爱玩的游戏剧情结合,扮演其中的角色等,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喜好深入了解。

制定吃饭清单,红蓝心对比引发危机感

吃饭清单事项包括:洗手、餐具取放、餐桌礼仪、离桌等,具体见图。

红蓝心就是红心和蓝心,准备一张纸,写上所有家庭成员的名字,名字下方画上表格,每次吃完饭之后,都要做统计,按时吃完的得红心,按照吃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红心数量,没有按时吃完的得蓝心,同时也会根据表现决定蓝心数量。

家长要让孩子参与到表格的制作过程中,并且要让他们知道红心和蓝心的作用:红心能兑换什么样的礼物,蓝心有什么样的惩罚等。

这样做会对孩子形成一个较为持久的吸引力,同时在比较的过程中,孩子也会产生紧张感和危机感,从而有意识地好好吃饭,这样的方式也可以用到其他习惯的培养中。

儿童时期正是孩子养成各种习惯的黄金时期,家长们应当足够重视。当然,所谓的重视并不是要家长时时在孩子周围督查提醒、耳提面命,而是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孩子自主自我养成好习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家长在了解了方法之后能够坚持实行下去,不可心急想着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