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和鼓励,能让孩子行动加速
人在刚出生时几乎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什么是自我意识呢?通俗来讲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与其他人或事物互动收到反馈的过程中形成的,当一个人接收到的外界反馈一直是消极的时候,他对自我的认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消极。一个总是被贬低、总被批评、总被怀疑的孩子,往往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自我否定,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这样的孩子能塑造出怎样的自我?这个自我多半是“笨拙的”“讨人厌的”“没用的”“丑陋的”等用所有不美好的词堆积出来的。而当孩子产生这样的自我意识后,他必定会丧失自信心,对所有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想行动不敢尝试,自我封闭。
相反,如果一个人接收到的外界反馈总是积极的,那么他对自我的认识也会偏向积极,性格中自信乐观、果敢坚毅的因素更多,也更勇于行动,敢于挑战,不断提升自己。
而人最早的自我意识是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严重影响着孩子对自己的认识。
总是受到父母斥责、否定的孩子和总是受到鼓励、信任的孩子,行动力、执行力、自信心等都会有很大的差距。
案例导读
案例1
早上,小英妈妈早早起床做好了饭,接着喊爸爸和小英起床。爸爸很快起来了,小英却赖在床上一动不动,妈妈好说歹说才把女儿从床上弄起来,好不容易洗完漱,时间已经剩下不多。可小英还是不紧不慢,一会儿愣神一会儿而玩别的东西,就是不好好吃饭,妈妈见状很是生气,大声呵斥道:“你怎么回事,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那么早起床给你做饭,你却像个蜗牛似的,一直磨磨蹭蹭,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小英被突如其来的喊叫吓了一跳,哇哇大哭起来:“我讨厌妈妈,妈妈太坏了!”
爸爸听到哭声把妈妈推到了卧室,接着安慰了小英,待小英情绪稳定后,爸爸说道:“妈妈今天非常累,所以脾气有点大,爸爸知道小英是个懂事的孩子,不会怪妈妈,对吗?”小英点了点头,爸爸又说道:“其实妈妈是害怕小英上课迟到,你看时间已经快到了,爸爸相信小英这一次会乖乖吃饭,然后准时去学校。”“嗯!”听完爸爸的话,小英点了点头。
案例2
明明和刚刚的妈妈去学校参加家长会,会后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进行谈话。班主任对两位妈妈说道:“别人家孩子都特别乖,就你们家的孩子在座位上一分钟都待不了,怎么说都不管用,会不会是有什么问题?”
回到家后,明明问:“妈妈,老师跟你说什么了?”妈妈说道:“宝贝,老师表扬了你,她说原本你在座位上一分钟都待不了,现在能坐三分钟了,进步很大。”明明听后非常高兴,马上乖乖坐到凳子上:“妈妈,我还能坐更长时间呢?”妈妈听后鼻子一酸,欣慰地抱住了明明。
而刚刚的妈妈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她气冲冲地把孩子叫到跟前,质问道:“你在学校干什么了,惹老师生气,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看看别人家孩子,比你小的都比你会得多,你怎么那么笨呢?”孩子听后,低着脑袋一声不吭,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下,明明越来越开朗自信,像妈妈所鼓励的那样,表现得越来越好,从一个坐不住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老师同学眼中的“榜样”;而刚刚越发不爱说话,做事磨磨蹭蹭提不起兴趣,常常低着头,还处处和老师、父母反着来。
这就是鼓励和信任的力量,孩子的内心深处需要的是温暖的阳光,而非凛冽的寒风。
也许有家长会问,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能批评孩子,不能说孩子一点不好?当然不是,孩子由于心智水平不高、经历不足,犯错是常有的事情,批评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么批评,选对了方式,批评也可以是鼓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校长时,曾看到一个班级的孩子用“石头”吓唬人,他便让这个孩子一会儿到办公室去。小孩忐忑不安地走进校长室等待批评,陶行知先生走进来却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糖:“你准时来了,我却迟到了,奖励你一颗糖。”问过事情原委后,陶行知先生又拿出一块糖说道:“你是班长,在管理学生,我错怪你了,再给你一颗糖。”班长听完,羞愧地低下了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陶行知先生见状又给了他一块糖:“知错就改,值得奖励,现在我们的问题都解决了,你可以走了。”
陶行知的这种做法便是鼓励式的批评,没有严厉苛责,没有打击贬低,没有声嘶力竭,孩子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错误。然而,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使用的都是不正确的方式,比如恐吓式、打击式、对比式、贴标签式等,一旦孩子犯错就一味地打击,把他们同别人比较,给他们贴上标签,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潜意识地变成被贬低的样子。
所以,家长们平时一定要多鼓励孩子,相信他们可以做好,孩子虽小,自尊心却很强,一味地贬低只会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恶意,受到伤害。
首先,父母要学会倾听,不要打断孩子的讲话,尊重他们的想法。孩子的想象力要比大人丰富得多,看问题的角度有时也很奇怪,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家长要做到充分尊重,不要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认为他们在无理取闹或者狡辩,从而打断或者否定。
其次,冷静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1)分清场合。当众批评,会让孩子感到难堪和不满,也听不进。当孩子在人多的环境中犯错时,可以试着把孩子带离到无人或是人少的地方进行教育。
(2)注意言语。千万不要说“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懂事”“你简直不可救药”“你怎么这么笨”“猪脑袋”“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吃饭不长脑子”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这样的批评根本不是教育,只是家长在发泄情绪,同时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伤害。
(3)就事论事。真正懂得批评的家长,着眼点会放在如何促进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一股脑翻旧账,一旦孩子犯错,就会把之前的事情都拿出来说一遍,指责孩子的各种缺点。作业拖拉就讨论怎么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就只说为什么走神,和同学打架了就只问与打架相关的事情,不要翻旧账。
(4)适当冷处理。当孩子反应强烈、言语冲动的时候,家长就不要硬碰硬,和孩子杠起来,而要先把他晾在一边,等孩子冷静下来,平息冲动后再作说教。如果孩子情绪激动时批评,很可能演变成孩子与父母的“战争”,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深亲子矛盾。
家长要记住:批评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如果没有教育效果,甚至还有反作用,就不要用批评的方式。
最后,使用平和的表达方式,懂得让孩子体验学习。很多家长即使是在关心孩子时,也是一副气冲冲的样子,比如孩子出去玩回来晚了,就冲他大吼大叫,勒令他不准再出去玩。父母的本意是关心,害怕孩子在外面遇到危险,但使用这样的方式孩子不但体会不到爱,甚至会在心里埋怨父母管得太宽。另一方面,由于经历的不同,很多事情孩子并没有遇到过,所以根本无法体会父母的心情,就会表现出不在意的感觉,因此不必总是强调,适当让孩子经历、体验,他们才更能理解父母,家长千万遍说教,不如孩子亲身体验一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