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规则”,减少“耍赖”行为
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有的父母认为爱就是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不去干涉他们,而有的家长则信奉“棍棒出状元”的原则,对孩子管束异常严格。这意味着,在很多家长心中,“管束”或者“规矩”与“爱”是对立的,不能共存的。实际上,恰恰相反,爱和规矩是一体的,孩子也只有在这两者共同作用下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味地放纵溺爱会适得其反,一味地管束打骂更会过犹不及。
那么究竟该如何立规矩呢?如何才能让孩子遵守规矩?这也是不少家长苦恼的问题:我确实给孩子制定了一些规矩、时间表,但孩子总是耍赖不遵守,这些规矩根本就是摆设。
孩子为什么会习惯于耍赖不遵守规矩,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因耍赖尝到过甜头。
比如,时间表上明确规定“看半个小时电视”,结果半小时后,孩子还没尽兴,家长把电视关了,于是孩子哭闹、撒娇,家长一心软就同意“再看十分钟”,很快十分钟又过去了,孩子故技重施,家长毫无办法只能妥协。孩子从这件事情上尝到了甜头,进而就会将这种方法用到其他事情上,变得越来越不守规矩,越来越肆无忌惮地耍赖。
第二种,是个别孩子存在的严重问题,尤其是男孩,即顽童心理在作祟。
他就爱跟大人对着干,家长不让做什么,偏偏要做,还觉得很好玩。想必,家长们对孩子这样的行为并不陌生,比如,一个孩子在吃饭时总是敲碗,家长三番五次地说,他反而敲得越厉害,为什么?他本来觉得敲碗并不是很有趣,但是家长一呵斥,他倒觉得更好玩了:妈妈生气的样子好玩,跟家长作对的感觉很爽。有的孩子这样做还可能是因为想引起大人们的注意。
第三种,“我为什么要遵守”,家长没有跟孩子沟通好,孩子不知道遵守规矩有什么用,换言之,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第四种,孩子不是不想遵守,而是理解不清,表达能力有限。比如,家长对孩子说,“过一会儿就去写作业”,“一会儿”这个概念对孩子而言太笼统了,他不知道一会儿到底是多久,或者说,家长没有给出具体时间,他就趁机拖延,直到父母来催促。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理解能力会有所加强,但同时也会拥有自己的想法,但在自我管理方面尚且能力不足,对父母的要求有意见时,可能会出现不敢说、不会说的情况,最好只好以“不作为”“反抗”作为自己的另类表达。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可以总结出制定规则、执行规则过程中的关键点:
其一,不要直接说不要、不能,而是让孩子意识到不守规矩的严重后果,并让他自己承担。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男孩问他的妈妈:“妈妈,如果我把卧室扔满纸,你还会爱我吗?”
妈妈回答:“当然会,但是你要将卧室打扫干净。”
男孩又问:“如果我把别的小朋友打哭了,你还会爱我吗?”
妈妈又回答:“当然会,但是你要亲自去道歉。”
这位妈妈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你要为自己的越矩行为负责,父母的爱不是无节制的。
所以如果孩子在某些事情上耍赖,家长们也可以试试这样做,比如孩子说“我不想写作业了”,家长可以告诉他,妈妈不会逼你写,但明天你要自己应付老师的检查。
其二,告诉孩子他为什么需要这么做,父母不要“专权”。
别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知道,你就可以用“都听我的,没有为什么,我说了算”这样的话来解释孩子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这样只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意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他看到自己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好处,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就是上面章节提到的礼物奖励、游乐奖励、美食奖励以及称赞、夸奖等精神奖励。除此之外,还可以告诉他这样做的意义,比如孩子随地吐痰,家长可以告诉他吐痰对环境和他人的危害。
其三,将规则明确化,尤其是有关时间方面的,越详尽越好。
千万不要再用“一会儿”“差不多”这样模糊的字眼来给孩子定规矩,他们的理解能力没那么强,另一方面,详细的时间表示会让孩子对时间更为敏感,甚至不用刻意培养,在长期的过程中他们会自觉养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其四,不心软,不娇惯。
心软是家长最容易犯的毛病,心疼孩子本没有错,但是在执行规则上,只要一心软妥协,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因此家长一定要坚定一些,即使孩子撒娇哭闹也不能妥协,不过可以用“迂回”战术制止孩子的耍赖行为。比如孩子哭着闹着不练钢琴,这种情况下,在确认了孩子身体、原本情绪方面没有问题后,家长可以先把他“晾”一会儿。大多孩子都是家长越关注闹得越凶,没人搭理反倒很快就能冷静下来,待孩子冷静下来后,父母就应该告诉他:“宝贝练完了钢琴,妈妈给你一个神秘礼物好不好?”但千万不要直接无条件给孩子礼物,可以与积分、礼物兑换联系在一起,比如礼物本来需要100积分才能兑换,家长可以向孩子要80积分,孩子拥有的积分不够,则可以暂时“记账”等,总之一定要让孩子获得安慰的同时也得付出“代价”。
其五,有的规矩不能只孩子一个人遵守,家长却“我行我素”,严禁“双重标准”。
规矩一旦制定好,就要统一按标准执行。比如,规定不能随手扔垃圾,在家里如此,出门在外也要做到。再比如,有的父母让孩子按时写作业,自己却十分懒散,看电视玩手机,影响孩子学习不说,更会让孩子感到不服气。
其六,有错误及时惩罚,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给孩子贴标签。
很多家长还有一个毛病,就是爱翻旧账,比如某天孩子犯了点错误,家长就开始数落,数落完这一件事,又想起上次怎么怎么,接着能把几个月前的事情都给扒出来,这对孩子的打击是极大的,建议存在这个问题的家长一定要改正,孩子犯了错误即使惩罚,惩罚过了就翻篇,以后也不要再随便提起,更不能因为一时犯了错就给孩子贴上消极的标签。
什么是贴标签?即将某人或某物归为某一类行为,比如好孩子、乖孩子、不听话的孩子、调皮捣蛋的孩子、不爱说话的孩子、磨蹭拖拉的孩子等,这些都是将孩子标签化的说法。从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儿童时期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影响,尤其是身边人的评价。如果父母和老师总是给孩子贴消极的标签,诸如磨蹭、缺乏专注力、爱玩好动等词语,孩子就会在无形中按照这些词语来展现自我,例如,当你一直用调皮捣蛋来标记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时,他就越来越调皮。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尤为重要,消极的标签会压制孩子积极的一面,积极的标签能够促使孩子的潜力得以发挥。这和哈佛心理学教授泰勒“积极的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改变”的言论如出一辙,当孩子处于积极的环境中(鼓励、称赞),他也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优势上,并且乐于努力进取,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优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时间表执行的过程中,建立规则都是必要的,明确以上几点,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孩子的“耍赖”行为,也能够使孩子更加快乐地面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