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行为,不要想当然

对于孩子的行为,不要想当然

每一个爱孩子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乐观自信、乖巧懂事、有胸襟有抱负的人,甚至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品质、德行都加诸于孩子身上。然而正是这样“预设”式的教育,用“好”与“坏”标签行为的方式,很多时候会让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都产生“想当然”的看法,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进行着“想当然”的教育,在无形间扼杀了孩子的纯真,加深亲子矛盾。

由于大脑发育的原因,再加上思考方式、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通常比较重,思维方式跟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或者父母无法第一时间理解的想法和行为,因为不理解或者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想的那样去做,父母就会干扰孩子的行为,甚至批评和斥责孩子,而这无疑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让他们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胆怯,或者跟父母唱反调,进行对抗。

案例导读

吃过晚饭后,全家人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聊天。

看到茶几上放着的苹果,萌萌伸手指了指对妈妈说:“我想吃。”妈妈便拿来水果刀,削好切成几块放在了桌子上。看到女儿拿起了一块后,妈妈问道:“第一块该给谁吃啊?”萌萌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周围的家人,突然打定了主意:“爷爷奶奶一块吃。”说着就拿着一块苹果向爷爷奶奶走去,看到女儿如此懂事,妈妈欣慰地笑了笑。

正在这时,萌萌突然停了下来,把苹果放到了自己嘴里,妈妈刚想说话“制止”,但还没说出口,就看见萌萌吐出了嘴里的苹果皮,又高高兴兴地递到了奶奶手里。妈妈这才放下心来,也庆幸自己没有来得及教育女儿,否则孩子该多么委屈和伤心啊!

案例中的妈妈自然是爱孩子的,也因此对孩子充满了期望,而当孩子的行为与自己所希望的不同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教育,这也是现实中很多家长的做法。试想一下,如果例子中的妈妈及时将话说出了口:“宝贝,你不可以这样,应该给爷爷奶奶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即使她没有生气或者进行辩解,委屈的情绪也很可能在心里产生。

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曾说过: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所以,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行为不要想当然地进行判断,不要迫不及待地去制止,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做法。

也有人可能会说,那要是孩子的确就是有不好的想法和举动呢?也不去管任由其发展下去吗?当然不是!当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或者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时,家长们可以尝试这么去做。

1.观察。与孩子相处,家长们最应该学会的一件事情就是有耐心,多留一些时间看孩子想要做什么,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推断,孩子的想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2.询问。在观察无果的情况下,家长们也可以像第一个小故事中的主持人那样,直接开口询问孩子,为什么会采取这样做法。

把一切事情都弄明白之后,家长再决定如何去做,如何去评判,不要让好坏的标准框住孩子的童真。

除了对自己的孩子如此外,其他的小朋友,如孩子的朋友、伙伴也应该如此,尤其是他们在一块玩耍时,对于孩子之间的相处,家长们也不要“想当然”。

案例导读

涛涛和一群小伙伴在一块玩得很开心,这时候涛涛的身边突然站过来一个比较强壮的孩子小刚。不一会儿,游戏进行了分组,涛涛和小刚没有分到一块,小刚就推了涛涛一下,涛涛很自然地走开站到了自己的队伍中。恰巧,这一幕被涛涛妈妈看见了,她觉得小刚那么强壮,力气肯定很大,推儿子那一把一定不轻,涛涛跟他在一块玩不安全,于是便疾步走过去,拉住涛涛说道:“儿子,我们回家吧。”

涛涛刚开始玩,兴致盎然,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去,涛涛妈妈只好用对涛涛吸引力更大的“儿童乐园”为诱饵,把涛涛哄走了。

到了游乐园,涛涛便和其中几个年纪相当的小朋友在海洋球池里玩,过了一会,有几个好动、年龄稍大的孩子快速地从一旁的滑梯上,“砰”的一声跳进了球池里。周围正在聊天的妈妈们闻声而来,一遍喊着“小心点”,一边赶紧把孩子从球池中央拉到了边上。

孩子被别人推了一把,身为父母,心里肯定不舒服,觉得自己的宝贝被人欺负了;因为对孩子的爱,所以能够敏感地感觉到周围的“危险”因素,从而让孩子远离。这是很多父母的本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受到一点伤害,然而却在无形中破坏了孩子的学习环境,剥夺了孩子锻炼的能力,也干扰了孩子的正常交往。

实际上,孩子之间的相处是很纯粹的,他们会很直接地表达情绪,会吵闹,但多数是没有恶意的。而家长们带着成人的眼光,按照自己的预想,去判断和看待孩子们的行为,直接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

家长不可能永远守护在孩子身边,应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一些事情,不要把他们想得太脆弱,不要把他们保护得太好,不要对他们的行为“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