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留意、估算某件事情需要的时间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自己家的孩子做事情磨蹭,所谓磨蹭就是做同样的事情用的时间比较长,显然,这是需要对比的。例如,有的家长会说,别人家孩子起个床只需要5分钟,而我家的孩子却需要半个小时,真是太磨蹭了;也有的家长抱怨道,我让孩子去帮忙拿个东西,五分钟了还没拿回来,我以为怎么着了呢,我自己去拿就一分钟的事儿,早知道我就不该指使他。
不管是跟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还是跟家长自己比较,在很多事情上,家长都有一个“用时标准”,每当孩子做一件事情时,家长就会下意识地用某个标准时间进行比较,来判断孩子是否磨蹭。但孩子本身却没有这样的标准,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用的时间有多长,做一件事情有多慢。
所以,家长们也可以从这点入手,让孩子对完成日常事件所需的时间有一定的概念。
让孩子估算家长做一件事所需的时长
例如,爸爸穿衣服需要多长时间,妈妈吃饭需要多长时间,请孩子估算父母完成这些日常事件所需时长。
案例导读
星期一的早上,妈妈最先起床给大家准备早饭,妈妈把饭煮上后,来喊辉辉起床,但是辉辉磨磨蹭蹭不愿意起来。这时候爸爸醒了,就开始起床穿衣服,妈妈对辉辉说:“辉辉,你不是不想起来吗?那我们悄悄猜一猜爸爸起床要用多长时间,好不好?”辉辉一听来了兴趣:“好,猜不对的要受罚,我觉得爸爸要用半个小时。”“我猜只要用5分钟。”妈妈胸有成竹地说道。
辉辉心想,周末的时候他跟爸爸一起起的床,妈妈总说自己是“磨仙儿”,起个床要半个小时,爸爸跟自己一样,所以自己猜的肯定没错。
妈妈拿出了计时器,开始计时,眼看爸爸要去洗漱了,妈妈马上摁下了“停止”按钮,辉辉一看计时器上显示的是04:38,妈妈告诉辉辉这是4分38秒,说明爸爸起床所用时间不到5分钟,是妈妈赢了。
辉辉有些沮丧,妈妈接着说道,我们再来猜一次,如果这次你还猜错就要接受惩罚,不许耍赖了,辉辉点头说好。妈妈接着说道;“这次我们来猜辉辉起床要用多长时间,我猜还是半个小时。”辉辉低头一笑,“才不会呢,这次肯定不到5分钟。”辉辉说完,马上行动了起来。
“滴”,妈妈摁下了停止键,辉辉这次只用了6分钟多,妈妈说:“辉辉真厉害,猜得很接近,妈妈认输。”
辉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心里想:“起床也很简单嘛。”
让孩子估算某件事情所用的时间,如果猜对了,一方面他会产生小小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会下意识地将这个时间作为自己完成相同事项的标准,在做事时不知不觉加快速度。
你知道30分钟有多长吗
很多小朋友或许嘴上会说5分钟、10分钟,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是多少,像上面例子中的辉辉,他只是按照妈妈曾经的说法来猜测,自己实际上并不知道到底是多长时间。例如,有的小朋友在考试时,总是答不完卷子,其实老师一直在提醒还有多长时间就要交卷,但孩子并没有将老师提醒的时间和自己未答完的题结合起来做最佳的安排,因为他根本不清楚老师口中说的半小时、十分钟到底是多久,自然也不会产生紧张感,加快答题速度。
案例导读
今天辉辉起床很迅速,所以早上的时间充裕,他也不再用急急忙忙地赶去学校,妈妈很是欣慰,辉辉也很高兴。
晚上,辉辉放学回到家里,却是一脸沮丧,妈妈刚想问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班主任李老师的电话就过来了:“辉辉妈妈你好,我是辉辉班主任李老师,我想向你反映一下辉辉今天的情况。”“李老师,辉辉是不是闯什么祸了?”妈妈着急地问道。“那倒没有,你放轻松,不是那么严重的事情。今天我组织了一次考试,时间剩下将近40分钟的时候,我发现辉辉还有不少题没做,我就提醒他还有半个小时,让他加快答题速度,谁知过了一会我来看的时候,辉辉居然还是不紧不慢的。直到最后,我提醒说还剩5分钟,辉辉才开始心急,最后还急哭了,卷子也没有答完。事后,我也找辉辉沟通了,可是孩子一直低头不说话,所以跟你说一下这个情况,希望在家里能开导开导辉辉。”李老师担心地说出了事情经过。
讲完电话,妈妈来到辉辉跟前说:“妈妈知道为什么辉辉写不完卷子,但是辉辉却不知道,现在我们开始一个新的‘游戏’来帮辉辉找到答案。辉辉,还记得早上我们猜爸爸起床的时间吗?”辉辉委屈地点了点头。“现在有150分钟,看你能不能把玩耍和学习的时间都‘猜’出来。那么老师今天留了什么作业呢?”妈妈问道。辉辉拿出课本,仔细想了想说道:“语文、数学、英语。”“妈妈给辉辉一张白纸,辉辉把作业都写在上面好不好。”“背诵、组词、单词听写、小卷子。”辉辉边说边写在了纸上。“再加上自由时间,这个时间你想做什么都可以。辉辉估算一下每项事情需要的时间,写在后面,总数加起来不能超过150分钟。”“真的做什么都可以吗?玩游戏呢?”“当然,但前提是遵循你自己的设定。”
辉辉很快就将估算的时间列好了,并交给妈妈看,妈妈说:“非常好,接下来告诉我你最想干的事情。”“玩游戏!”辉辉大声地说道。“可以,你可以选择先玩,如果这次你先玩并且还把作业写完了,下次你还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因为你遵守了你的承诺,当然如果你没有写完作业,那下次你就要接受妈妈的安排,下面你来给这几件事情排排序吧,按照‘1、2……6的顺序写在事项前面。’妈妈说着把纸递给了辉辉。
辉辉按照自己排的顺序一件一件开始执行,妈妈按照20、10、5、3分钟来提醒他还剩多长时间,最后辉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作业,但有一项作业超过了他预计的时间,占用了一点“自由时间”。
妈妈问道:“辉辉,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你没有把卷子答完了吗?”
辉辉说:“我总觉得半个小时很长很长,现在我知道了,有的时候半个小时很快就会过去,所以那一项作业才会超过我估算的时间。”
“是啊,辉辉”,妈妈说道,“时间走得很快,从不等人,但如果你把它利用好了,就会收获很多,就像今天一样,作业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写完了,剩下的时间你就可以自由支配,也不用明天再补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对不对?”
除了生活上的事情,家长们更要培养孩子在学习方面的时间观念,训练孩子为写作业规划时间和顺序。
估算某件事情所用的时间,可以让孩子下意识得向这个时间点靠拢,所以父母要引导他尽量估算较短的时间,但也要依据实际情况,比如某一次老师留的作业量跟前一天差不多,但难易程度却相差不少,再用相同的时间肯定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孩子常常无法在估算的时间内完成事情,他的积极性就会被削弱,也会对时间产生错误的感觉。
请孩子估算要完成的事情时长,实际上就像是让他自己给自己一个暗示,给自己规定一个界限,同时在完成事件的过程中,也能对时间“长短”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尽量让孩子把自己要做和估算的事项写在纸上,这样暗示效果更明显。
生活中要将这样的计时、猜时间的游戏随意化、普遍化,比如经常跟孩子玩:猜我数10个数能不能完成什么事;躲起来数两分钟,看你能不能把什么事情做完;今天穿衣服能用几分钟,跟昨天相比有没有变化等。注意在玩游戏时,或者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开始和结束都给孩子报一下具体的时间,比如说写作业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的,共用了多长时间,一是让孩子有开始和结束的概念,二是让他有意识地感受完成某件事情所用时间的长短。
给孩子时间期限的概念,比如食品的食用期限、工作的期限、交电费的期限等,也可以适当给他所做的事情制定小小的期限。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让他明白准时、提前以及迟到的概念,比如指派给孩子一个小任务,规定完成的时间,告诉他是否提前或者超时,提前了多少,超过了多少;送水的叔叔今天迟到了两分钟;爸爸的账单还款逾期了一天,多扣了5角钱;宝贝今天准时到了学校……
通过上述方式,让孩子对分钟、小时的理解更深刻,也让他们在做某件重要的事情时有紧张感和目标感,对改善拖拉、磨蹭的情况会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