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身份”,彼此换位思考
案例导读
佩佩马上就要上四年级了,但用妈妈的话说“一点都不像个‘大孩子’”。
早上,一向赖床的佩佩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从床上爬了起来看了看自己的小闹钟,觉得有点奇怪:平常妈妈早就该叫起床了,今天怎么纵容自己睡到了自然醒。
佩佩推门进了爸爸妈妈的卧室,发现以往早就起床的妈妈居然还在赖床,佩佩走过去,拍了拍妈妈的被子:“妈妈,你怎么还不起床做饭啊,我饿了。”
“佩佩,今天咱们来玩个有意思的游戏好不好?”妈妈笑着说道。
“什么游戏啊?”佩佩好奇地问。
“咱们来身份互换,今天你是妈妈,我是佩佩。”妈妈神秘一笑。
“太好了,那我是不是就可以命令、批评妈妈了。”
“当然可以。”
“那,佩佩快起床,太阳都要晒到屁股了,你怎么这么懒啊。”佩佩学着妈妈的口吻催促道。
“哎呀,我还困着呢,再睡一会儿。”妈妈也学着佩佩的样子。
“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妈妈,我让你起来你就要听我的话,因为我今天是妈妈。”佩佩一脸不高兴。
“可是,我当妈妈的时候,佩佩就是这样的啊,而且比这厉害多了。”说着妈妈就学起了佩佩“赖皮打滚”的样子。
“噗嗤”一声,佩佩忍不住笑了起来:“我真的是这样吗?”
“佩佩”好不容易起来了,“小妈妈”刚坐下,“佩佩”又发话了:“我饿了。”
“那你先去洗漱。”“小妈妈”说道。
“我不要,我要吃东西。”“佩佩”坚定地说道。
“你一边洗漱,我一边给你拿吃的,好吗?”“小妈妈”耐心地说道。“佩佩”这才起身去洗漱。
“小妈妈”不会做饭,只好去找了些零食给“佩佩”吃。不一会儿佩佩又说渴了,喝完水后,又找不到自己的衣服了,这可把“小妈妈”忙得团团转,额头上都出汗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会儿工夫就到下午了。“小妈妈”坐在沙发上若有所思。
妈妈看着佩佩忙里忙外的样子,觉得她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了,于是宣布:“游戏到此结束。”
佩佩听了说:“还得等一会儿,还有一项没有完成。”
妈妈正纳闷呢,突然佩佩又摆起了“小妈妈”的架势:“你怎么还不快点,你作业写完了吗?就知道赖在沙发上看电视,懒死了。”
妈妈听后,怔了一下:“原来,有时候训斥孩子的话是如此刺耳。”
实际上,在教育上,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学习者。父母并非是绝对的施教者,孩子也不完全是受教者,两者应当是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建议的关系,父母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权威,就是正确的,用年龄和阅历来压制孩子,适当听听孩子的意见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即使父母是正确的,孩子也会不理解,孩子的天性会被打压,也会引发亲子矛盾。
这时候,“换身份体验”是一种可以让双方都意识到问题的不错的方式。就像案例中的佩佩和妈妈,通过身份互换,一方面让佩佩意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好的行为:赖床、生活不自理、过于依赖家长、做事情拖拉……从而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也让妈妈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时候的教育方法是不合理的,不要在控制不好情绪的时候把气都撒在孩子身上。这样一来,双方都可以有所改变,更有利于家庭教育的进行。
当然,“互换身份”的重点还是在于让孩子将自己的行为与时间管理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游戏结束之后,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总结讨论,吐露心声,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逐步引导孩子建立“时间管理”的意识。
吃过晚饭,妈妈把今天的游戏告诉了爸爸,于是他们决定开一个小型的家庭会议。
三个人围坐在沙发上,爸爸说:“听妈妈讲了你们今天玩的游戏,爸爸也回想起之前我也对佩佩说过气话,在这里爸爸和妈妈向你道歉,以后不会再这样了。”听见爸爸这么说,佩佩也不知道说什么,只是摸了摸爸爸的手。
“通过这个游戏,佩佩有没有什么想说的?”爸爸接着问道。
“我……我太懒了,妈妈太忙了。”佩佩低下头说道。
“其实佩佩并不懒,只是不会像妈妈一样利用时间。”爸爸说,“你跟妈妈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是妈妈一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佩佩呢?”
“佩佩回想一下,每次周末是不是都要熬夜写作业?第二天上学起床时又吵着睡不够?那如果佩佩在白天就把作业写完,是不是就不用熬夜了,睡眠时间也会充足,”妈妈说,“白天佩佩为什么没有时间把作业写完呢?”
“起个床一小时过去了,洗漱完吃完饭就到中午了,看会儿电视吃点零食玩个游戏下午就过去了,可不就剩了晚饭后的时间写作业了嘛,写作业的时候再看着动画片,看一眼写一下,一转眼就到11点了,是不是?”爸爸看佩佩一时回答不上来说道。
“嘿嘿。”被爸爸说中,佩佩不好意思地笑了。
“那佩佩以后应该怎么做呢?”妈妈顺势问道。
“做什么都快一点。”佩佩说。
“嗯,这就是佩佩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合理安排好要做的事情,比如佩佩把写作业安排在什么时候呢?当然了,我们还是要一步一步来,好不好?”
“嗯,好!”佩佩点了点头。
如果家长直接对孩子说:你太没有管理时间的意识了,你得改!孩子可能根本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正确的顺序应当是让孩子先意识到缺乏时间管理意识的不良后果“常常熬夜写作业、玩的时间很少”等,其次让孩子自己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后果,最后找出根源,提出“时间管理意识”,并帮助孩子建立。
其实很多规则的建立和遵守,都需要先从思想上去理解和认同,如果脑海里本就没有形成意识,也就不会产生“遵守”的欲望。“儿童时间管理”同样如此,当孩子意识到很多不好的事情之所以产生都是因为自己没有管理好时间,没有利用好时间,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会产生“我不想再熬夜写作业了,所以我要开始快点起床、洗漱吃饭,然后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写作业,这样就不用晚上熬夜了”的想法,这其实就是“意识”的初步形成,孩子已经知道从节约时间入手,控制时长,最重要的是,这是孩子自己主动产生的想法,而不是父母强加给他们的,这会使他们更有行动的决心和自觉性,无须依赖父母的提醒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