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录像或监控,让孩子看到身边的“岁月神偷”
案例导读
星期六的早上,妈妈有紧要的事要出去一趟,而丽丽却怎么也不起床。这时候,丽丽的同学佳佳来找她写作业,丽丽才不情不愿地起来。妈妈一看时间要来不及了,就跟丽丽说:“佳佳先去写作业了。饭菜在桌子上盖着,还没凉,你要快点把被子叠好洗漱然后去吃饭,再跟佳佳一起到书桌旁写作业。”说完,就匆忙出门了。
时间渐渐流逝,丽丽和佳佳正在吵架时,妈妈终于回来了。妈妈问清缘由,解决好了两个人的矛盾,把佳佳送回了家里。
晚上,爸爸回来后,妈妈向爸爸说了丽丽一天的表现:被子没收拾,饭没吃完,作业没写,还跟佳佳吵架。丽丽听妈妈说完,狡辩道:“都怪时间太短了,过得太快了,我什么都来不及整理,天就黑了。”
“什么?一整天你居然说没时间,你这孩子真是气死我了。”妈妈生气地说道。
爸爸让妈妈先不要着急,回到屋里取来了电脑,对丽丽说:“丽丽,你不是说时间太短了吗?现在爸爸就让你看看你都把时间用到哪了。”
电脑打开了,丽丽的一天也呈现了出来。
丽丽起床后对着自己的小床开始发呆,最后也没有收拾就去洗漱了,洗漱完径直去打开了电视机。丽丽边看电视边慢吞吞地吃饭,看到精彩的地方,还跑到佳佳那讲述一通。过了一会儿,佳佳也被吸引过来了,两个人看得兴致勃勃的,全然忘记了要吃饭、写作业。
佳佳看了一会儿电视后又去写作业了,丽丽一个人看觉得没意思,就玩起了手机。不知不觉时间又过去了两个小时,丽丽才磨磨蹭蹭地拿着课本坐到了书桌前开始写作业,可谁知第一题就把丽丽难住了,她咬着笔头思考了一会儿,就开始抠手指,在纸上乱画。不一会儿,又和佳佳闹起了矛盾……
“啊?原来丽丽的时间都被‘坏人’偷走了,怪不得那么少。”爸爸恍然大悟道。
“坏人是谁啊?”丽丽问道。
“坏人就是丽丽的坏习惯呗,做事情不专心慢吞吞,边看电视边吃饭,遇到困难就认输,遇到问题不主动请教别人,和小伙伴在一块总是抢东西闹矛盾……”爸爸接着说道,“要是没有这些坏习惯,丽丽肯定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完成好。”
希腊有句名言:世上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认识自己。成人尚且看不清自己,何况孩童。孩子身上的小毛病、坏习惯,父母长辈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孩子本身却看不到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例如,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在妈妈眼里,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好长时间才吃进去一口饭,而在孩子的心中,电视的精彩让他不觉得自己一直在盯着电视看,并没有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上,所以当妈妈斥责他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也就谈不上改正了。
在进行时间管理之前,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不良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上述案例中的父母是通过监控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一天的行为,虽然这些行为不能立刻修正,但最起码给孩子留下了印象,而不是只从父母嘴中认识自己。
“岁月神偷”的养成日记
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习惯的养成同样需要时间的累积。孩子身边的“岁月神偷”是怎样一步一步逐渐壮大的呢?除了孩子本身的原因外,父母也担有“重大责任”。
电视机、各种电子产品的堆砌: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更多的隐患,多数孩子从很小就开始接触手机、电脑。对游戏、动画片感兴趣,是孩子天性使然,无可厚非,但是电子类产品的普遍化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上瘾”,让孩子把多数时间都浪费在了玩游戏、看动画片上。当然,很多时候是父母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父母的”心慈手软”、一手包办:
作为父母,对孩子关爱、疼惜是再正常不过的,但同时更要意识到,让孩子及时做该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就拿起床来说,父母应该引导催促孩子尽快起床、洗漱,完成一系列活动,但有的父母却总觉得孩子年龄还小,赖一次床没关系,甚至还会以“长身体、健康”为由主动让孩子多睡一会儿,等到孩子起床时发现时间紧迫后,又觉得孩子动作太慢,直接上手帮他穿衣服洗脸,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赖床”的坏习惯,起个床磨磨蹭蹭,甚至还会闹脾气,父母的“一手包办”还有可能让他们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脾性”,事事依赖父母,父母不在旁边帮着就拖拉或者干脆甩手不干。
远离“岁月神偷”的前提
改变习惯并不简单,也非一时之事,但是在引导孩子改变不良习惯之前,应当先做好准备工作。
从现在开始,父母尽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控制手机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次数。闲暇时间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进行户外运动。
父母要尝试多放手,尽量让孩子独自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因为心疼或者觉得孩子做不好而替他们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