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只动嘴,不动腿

拖延:只动嘴,不动腿

拖延其实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通病,大人有,孩子也不例外。

有拖延症的孩子,往往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

放学后,妈妈告诉彤彤可以玩15分钟,然后必须开始写作业,彤彤很乖巧地答应了妈妈。

很快,15分钟过去了,妈妈进卧室看了一眼,彤彤还在摆弄她的小娃娃,妈妈告诉她时间到了,该去写作业了,彤彤很积极地回应妈妈:“好,知道了,我收拾一下桌子马上开始写。”

5分钟后,妈妈又到彤彤房间去查看,发现彤彤根本没有动,还在聚精会神地玩。

上述情景中的彤彤就属于典型的只动嘴不动腿,嘴上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就是没有行动。

产生这样行为的孩子一般想法都是这样的:“反正还有这么长时间,肯定够用,再玩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就又会开始催眠自己:“这个动画片快演完了,看完也不迟。”动画片演完之后,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也写不完了,干脆放弃吧”或者“明天早上上课前不还有一段时间吗,我早一点起来能来得及”……

如此在盲目乐观和认识不清的情况下一拖再拖,直至事情到达无法补救的地步。乐观是好事,但是盲目麻醉自己就是问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的催促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总是这样,家长们也会力不从心,换言之,家长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着孩子,因此,如何让孩子改掉“拖延”,自觉做那些该做的事情,成了很多家长共同的心愿。

事实上,拖延和磨蹭是一回事儿,本书第二章中已经对磨蹭的一些表现及其对应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也提出了相关应对方法。不过,第二章中做具体分析的行为,都是有具体原因的,比如害怕、为了报复、吸引注意力等,刻意的程度更大,可能到某个特定的情境下才会发生,而上述彤彤的磨蹭已经完全成了习惯,在任何事情上都会产生这种磨蹭的情况,这就是因为孩子刚开始在某件事情上磨蹭时,家长们并未在意,或者没有找到原因,导致孩子逐渐从拖延中获得安逸的快感,进而养成了习惯。

当磨蹭拖延已经成型,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扭转呢?

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拖延的问题上采取的都是口头“激励”的方式,“快点写作业吧,马上该睡觉了”“不完成作业,看老师明天检查你怎么办”“快点写完作业,明天带你去游乐场”等诸如此类的话,不可否认,最初阶段,家长的确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孩子在采取行动之前就产生一定的动力,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失去效用,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孩子普遍是“享乐主义者”,他们绝大部分追求的是及时享乐,能玩则玩,虽然刚开始的震慑有作用,但终究抵不过本性使然;其次,家长普遍心软,嘴上说不管,到时候却总是给孩子善后,让他们免于承受后果,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再有,奖励不够及时,或者父母言而无信,为了激励孩子马上行动起来,便用他们喜欢的事物作为奖励,一开始孩子会很兴奋,但是当他发现要获得这个奖励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或者父母总是在推脱兑换奖励的时间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低。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博士泰勒说过,对于拖延,人们往往存在这样一个认知误区,总以为要在行动之前,受到激励,但实际上是行动产生激励。也就是说,克服拖延的最好办法,就是别想,即刻去做,用行为去影响态度。

当然,孩子自己是不会立刻行动的,但是家长可以实施帮助,也就是说,当孩子拖延时,家长不要只是苦口婆心地说,而应该即刻将孩子带入到做某件事情的情境中,比如让孩子写作业,家长就要尽快把孩子带到书桌前,不要因为“我一会儿就写”的说辞放任孩子继续玩,由于强行要求会让孩子抵触情绪更大,所以最好是通过沟通让孩子尽快地心平气和地坐到书桌前。

如何沟通?家长们不能再按照一贯的方式,命令、吓唬、责骂,应当用能勾起孩子兴趣的话进行引导。

案例导读

妈妈看到彤彤如此,非常生气,刚要发火训斥,突然想到昨天也是同样的场景,最后彤彤不仅没写作业,还一直哭闹,连晚饭都没有吃。正当妈妈不知如何办才好时,妈妈的一个朋友刚好来做客,她看到这样的状况,自信一笑:“我有办法。”“到底什么办法?别卖关子了,我们家彤彤可真愁死我了。”朋友安抚道:“你别着急,我先试验一下。”

说着,阿姨走到了彤彤的房间,彤彤还在玩她的娃娃,阿姨没有像妈妈那样对彤彤说“快去写作业,写不完了老师会惩罚你”这样的话,而是说:“彤彤,你的这个娃娃被你打扮得好漂亮啊!”“真的吗?”彤彤开心地问道,随即神情又黯淡下来,“妈妈只会说早就该把这个娃娃扔掉了。”“妈妈的意思是要给彤彤买一个新娃娃或者给这个娃娃买一身新衣服。”阿姨说道,“你想不想要呢?”彤彤点点了头。“但是,想要拿到这个礼物,彤彤需要跟阿姨玩一个小游戏,挣魔法币。”“什么是魔法币?”彤彤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阿姨从包包里掏出一堆漂亮得像纽扣一样的东西,有菠萝形状、有香蕉形状、有草莓形状,说道:“只要拿到5个这样的魔法币就能兑换到一个娃娃,现在彤彤如果能马上到书桌前,阿姨就告诉彤彤怎么挣魔法币。”

阿姨刚说完,彤彤就一蹦一跳地到书桌前乖乖坐好了。

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会遇到使用这种方法不管用的情况,一般来说,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契合孩子的愿望,二是因为家长经常不守信用,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对于这两方面,家长一定注意。遇到不起作用的情况,家长要从这两方面反思,尽量重获孩子的信任。

将奖励分成阶梯式,不要想起来什么就说什么,一股脑给孩子许诺一个奖励,比如去游乐场,到时候又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满足不了,在孩子面前失信。把奖励分成几种等级,一旦孩子进步了,当即就给孩子奖励,比如之前都是妈妈催促才会起床,但今天孩子自觉起床了,就要奖励给孩子相应的礼物(或者积分),不管是在什么事情上,都可以如此,让孩子尽快尝到行动带来的甜头,也可以看作是先行动再激励,这种激励效果远比家长单凭嘴说要更有效果。

不要一味心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当孩子磨磨蹭蹭不吃饭的时候,不要因为觉得孩子还小,吃不饱对身体不好等借口一直妥协,追着喂或者主动热饭,如果这么做才是对孩子的不负责,家长只需要按时提醒孩子该吃饭了,如果孩子还是不过来,直接吃饭不等他,等到孩子饿了家长只需要告诉他怎么做,具体让他自己解决,家长不要插手。

写作业、起床睡觉也是如此,作业因拖拉没写完,起床时磨蹭导致上学迟到,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撒娇哭闹而帮着他应付老师,找借口编理由,这会成为孩子拖拉磨蹭的“坚实后盾”,他会想,反正妈妈爸爸会管的。

消除令孩子分心的因素,学习写作业时,保证桌面的简单干净,不要有噪音,任何与学习不相关的东西都要远离。吃饭时尽量把孩子的目光吸引在餐桌范围内,如果吃饭期间正好是孩子爱看的动画片的播放时间,那么家长就要考虑把吃饭时间提前还是推后。

训练孩子必要的技能,比如有的孩子专注力不高,有的孩子不自信,有的孩子胆子小,这些也都会影响孩子执行事项的速度,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对应的训练方案。

想让孩子不再因拖延而被催促,以上几点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能结合事项清单、计划表的使用,让孩子逐渐养成做事规律的好习惯,才能彻底改掉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