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排程图,孩子的一天
记录了孩子一周的日常活动情况及其所用时间后,家长对孩子的一天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而“规定开始时间”一栏实际上是在检查或者提醒家长在此之前有没有给孩子制定“时间表”,如果这一栏绝大部分是空格,则表明家长对孩子一天的活动并没有进行时间上的系统规划,那么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的一天进行排程,如果之前已经有过这样的时间表,则要检验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关于日常时间表的制定,不能死板,尤其对于幼儿来说,形象化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孩子的时间概念。
例如:
幼儿时间表:

对于学龄期儿童来说,时间表的作用就是将每天的时间模块化,形成固定的执行模式,即在哪个时间段做什么事情,进而成为习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除去作息、吃饭等固定事项,其他事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改。

学龄期儿童时间表:
从这些时间图、时间表,再对照前一章节的时间日志,不难发现,周一到周五最重要的就是放学后的时间安排,可以说大部分事项都集中于这一时间段,比如写作业、弹钢琴、学奥数等,所以放学后的事件清单非常重要。至于睡前活动,主要是为睡觉做准备,以孩子状态为主要参考依据,与“放学后清单”可以互补互通。举例来说,当孩子精力十分充沛时,可以做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比如去楼下散步、踢毽子,反之,则可以看漫画书、画画、玩小游戏等。如在特殊时期,比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比赛之前,也可以将这一段时间用于复习功课、记单词等。
例如:

放学后的事件清单,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待办事项清单的一种,即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进行规划。对于孩子而言,每天放学后的待办事项大类通常是确定的,即写作业、自主、才艺训练,但也会有所差别,所以每天放学后的时间安排是无法固定下来的,需要每日一单。那么如何确定事件的类型、顺序呢?比如上述事件清单中,为什么考试版要把普通版中的钢琴、奥数时间去掉,而不是将自主时间缩短呢?这就涉及对事项的“轻重缓急”的判断,最常用且简单的就是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提出的“四象限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