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执行图,形象化表述执行进度

画出执行图,形象化表述执行进度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看到堆积如山的任务事项,焦头烂额,瞬间没有了工作的欲望;一项工作如果领导催得特别紧,心里想的不是赶快完成,反而会抵触这项工作;看不到工作的进度,看不到已做和未做之间的对比,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

其实,孩子也是如此。

试想一个这样的场景:当孩子刚上完课,带着一堆作业回到家里,正为作业发愁时,你拿着一张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表,告诉他作业要在1小时内完成,而且做完之后,还有英语阅读、作文训练……孩子听了会怎么样?

结果显而易见,家长换位思考,便能知道孩子会有怎样的举动:换做是你,你会乖乖执行吗?显然不会。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才能调动孩子遵循学习计划、事项清单的积极性呢?

实际上,每一个事项都可以制定出事项清单,起床有起床清单,睡觉有睡觉清单,写作业有作业清单,阅读、专项训练、特长练习都可以列清单。

有家长不禁会疑惑,这么多清单难道不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了吗?本来吃饭、睡觉就一个词语,清单一列一大堆,孩子看了不更得心烦?

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清单的制定并非是平白无故多加了很多事项,而是将事件条理化,让孩子能够清楚自己应该怎样一步一步进行,知道一共有多少步,换言之,他能够看到目标到底有多远,而自己正处于什么位置。

打个比方,当你新进入一家公司,经理只说,你的职务是营销,其他一概没说,你有什么感想?而如果经理告诉你,你今天的任务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当然,现实中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你的想法已经表明,当一件事情的具体步骤放在你的面前时,执行的欲望会自觉上升,因为你知道它应该怎么去做,心里就会跃跃欲试。另一方面,这种形式还会让你在短时间内看到自己的进度,这样在执行的过程中又会形成激励。

回到孩子身上,在阅读英文短文时,可以给孩子划定这样的顺序:通读全文—分段阅读并标记不会的单词和句子—查字典、理解句子—翻译全文—再次通读—回答相关问题—用其中的单词、句子进行对话。

写作业的过程上面的章节也提到过,准备工作是必要的,但是各项作业的排序以及完成情况更加重要,是绝对不能省略的,即一般顺序为:列作业计划(各项作业顺序和预计时长)—作业前准备(课本、文具、作业本、解决生理问题)—在完成的作业项后做出标记—对疑难问题再度思考—收拾书包和书桌。

此外,如果孩子吃饭、起床、睡觉拖拉磨蹭,涉及这些事项的清单也一定要重视起来,千万不要因为看着麻烦,就弃之不顾。

各事项顺序确定好之后,就可以开始“画”执行图了,执行图的作用就是标明事项的进度,对于孩子,要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一来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二来也能促使他们逐一按照计划进行,那么具体操作究竟是怎样的呢?

比如写作业:

这样的形式跟上一章节中的事项清单很相近,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静态的”,一个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家长们可以直接在列清单的时候,就做成这样的形式,也可以做一个静态的事项一览清单,再做一个“动态”的执行进度图表,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加深孩子对这一事项所有步骤的印象,从而在潜意识层面产生影响,提高执行时的效率。

除此之外,在执行的过程中,家长还要善用且教会孩子使用定时器,巧用定时器,感受倒计时的魅力。

定时器可以选择常规类型,也可以使用沙漏,选购定时器时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并遵从他们的意见。

使用定时器的好处是,可以使时间更加“具象”,让孩子感受到时间,增强时间观念,另一方面,设置定时,会让孩子产生紧张感,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激发动力。

其次,在学习计划表列出的固定事项上,家长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即时间点、地点要固定,数量分量要均衡,当然,定时不是说每天所有的事项都必须固定在一个时间点,这样未免太死板,比如吃饭、起床、睡觉、写作业,这些本就很固定的事项,从周一到周五最好都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最大浮动不要超过半小时;像练琴、书法、阅读等专项训练,时间点不必非常固定,但要形成规律,即以周为单位,形成固定模式,周一是几点,所有的周一都是几点,除非发生特殊情况进行调整,家长们在这期间最好不要打乱计划安排,带孩子出去购物放松什么的,这些事情最好安排在周六日去做。

当孩子开始定时、定点地做这些事情时,就会逐渐形成内在的“生物钟”,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到这时候,孩子的自我时间管理就基本成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