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情绪:常以哭闹发脾气达到目的
哭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在孩童的世界里很是常见,对于一些孩童来说,哭闹只是因为表达能力不足而进行的一种发泄释放,是通知大人的信号,但是对于有一些孩童来说,哭闹还可以成为一种“要挟”家长的方法。
事情到达这种程度,也不能全怪孩子,家长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孩子每次哭闹都是有原因的,害怕会哭、被欺负会哭、缺乏安全感也会哭,面对孩子的哭,很多家长都会手足无措,想尽办法让孩子停止哭闹,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是如此,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把“哭闹”当成获取某种东西、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比如,想买一个玩具,爸爸妈妈不给买,就大哭;不想写作业了,也哭;不想早起,还是哭……
针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们更是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办才好。实际上,就是家长们让孩子通过哭闹尝到了太多甜头,他们才会将这种方法当成“金科玉律”,只要不随心不如愿就会搬出来。
案例导读
因为爸爸妈妈工作的原因,牛牛跟爷爷奶奶生活了一段时间。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带着孩子到处玩,心里很是愧疚,因此对牛牛更是宠爱。
一般情况下,牛牛提出的要求,爷爷奶奶都会答应。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有一次,牛牛看到一个大孩子拿着很酷的游戏机玩,他也想要,但爷爷奶奶怕耽误他的学习,就没有答应,牛牛便号啕大哭起来,爷爷奶奶心疼孙子,没有办法只好妥协。然而,从那之后,牛牛只要是要求没被满足就会大哭起来,这让爷爷奶奶很是头疼。
不久后,爸爸妈妈的工作稳定下来了,就把牛牛接了回去。晚上吃饭的时候,牛牛要打开电视,妈妈没有答应,牛牛坐到地上就开始哭,妈妈越是不让他哭,他哭得就越厉害。这时候,爸爸把妈妈拉到一旁,蹲到牛牛身边,轻轻地拍着牛牛的后背说道:“儿子,爸爸知道你很想看动画片,爸爸也觉得很好看。”听爸爸这么一说,牛牛哭得更厉害了。“但是,你这样一直哭,是没有用的,而且再哭下去,动画片就要演完了。”牛牛一听,哭着问道:“那怎么办啊?我不管我不管,呜呜。”“那你先听爸爸说,一会爸爸跟妈妈商量一下,把吃饭的时间跟你动画片的时间错开,这样吃饭、看电视就都不耽误了。”牛牛哭声渐渐小了,抽泣着点了点头。“不过,现在你要乖乖吃饭,否则妈妈还在生气,怎么会答应呢?”牛牛想了想,点了点头,自己站起来,坐到餐桌前乖乖吃起了饭。
想要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首先就要让他们意识到“哭”是没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妈妈看到孩子哭就很是心疼,一个劲儿地恳求孩子:小祖宗,你别哭了,要什么妈妈都答应你。
作为父母,心疼孩子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只是心疼,更要解决问题,5~10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沟通能力,不会像幼儿一样既不会说又听不懂,这就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
当孩子大哭时,第一步不是想尽办法止哭,因为有的孩子越是不让他哭,他越会哭闹得厉害,而且如果家长采取的方式不恰当也会加剧孩子哭闹的程度,适得其反。
第一步需要做的是安抚,轻拍孩子的肩膀,告诉孩子你知道他的想法、感受,这一步之后,孩子可能不会停止哭泣,反而会哭得更凶,但家长不用担心,这正是情绪完全释放的表现,假设你心里很委屈,有个人跟你说,我知道你很委屈,我理解你,这时候你是不是会有大哭一场的冲动?孩子也是如此,这与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导致哭闹加剧是不同的。
安抚孩子之后,其实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被拉近了,这时候家长可以尝试着告诉孩子,哭只会耽误事情,是没有用的。父母最好是扮演“红白脸”的角色,一个温柔一个严厉,先让孩子意识到哭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使问题更严重,然后再给孩子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孩子选择哭,就是想用最直接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你告诉他这种方法行不通时,就要告诉他另一种行得通的办法,并得到孩子的认可,这样才算是有效解决了问题。
当然,哭闹一定也要和积分、礼物清单结合在一起,当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告诉他哭不会达到目的,但是你可以通过良好的表现来获得相应的奖励,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长期这样执行下去,孩子的这种习惯才有可能被扭转。
孩子之所以能用哭闹作为“威胁”父母、达到目的的手段,说白了还是因为父母没有正确对待他们的哭闹行为导致的,那么在孩子还没有采取这种方式之前,面对孩子哭闹,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呢?
三岁之后的孩子,认知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会越来越有主见和自我想法,而此时的孩子开始需要面对更多的规则束缚、面对各种冲突,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当他发现世界并不是那么完美的时候,自己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哭闹就成了表现这种落差的本能反应。儿童时期,孩子的大脑和神经发育尚不完善,自控力较差,累了、困了、饿了、病了时更容易哭闹和发脾气。
每个人都会产生负面情绪,当不快产生时,越是积压越是严重,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释放出来,所以家长要转变对孩子哭闹的态度,这并不是坏事,将坏情绪发泄出来,孩子的心理才会更健康。家长们要做的不是如何止哭、不让孩子哭闹,更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长时间不断引导孩子学会用其他方式进行发泄。
在孩子还未学会其他的宣泄方式之前,面对他们的哭闹,家长千万不能为了制止而呵斥和威胁孩子,更不能丢下孩子“一走了之”。孩子哭闹的时候,其实是内心非常脆弱,需要关心安慰的时候,如果家长再斥责、威胁甚至离开,孩子会更加恐慌无助,哭声也会越大。
哭闹是正常的,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这时候要做的就是静静地陪在孩子身边,轻轻地安慰他,甚至什么都不必说,让孩子感受到你在他的身边就好。
玲玲今年5岁了,长得乖巧可爱,但是最近她不仅爱发脾气,还爱动手。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很坚决地告诉她:“打人是不对的,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玲玲就会委屈地噘着嘴,做出马上要哭的样子,如果她还继续打,妈妈就会轻轻抓住她的小胳膊,把她揽在怀里,轻轻安慰她。躺在妈妈怀里的玲玲就会大哭,但会逐渐安静下来,那一段时间玲玲妈妈一直坚持这么做,后来玲玲就很少再打人了。
此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比如孩子因为家长没时间带他去游乐场而苦恼时,父母可以这么跟他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很想去游乐场,很伤心才会哭,但是妈妈今天实在是没有时间,希望你也能理解妈妈。”在孩子自己不会表达时,家长替他用语言将他的感受描绘出来,孩子也就不会那么伤心了。慢慢地,他也会有意识地学习用语言表达。
允许并理解孩子哭闹,但不能因为哭闹而纵容孩子。很多家长都“怕”孩子哭闹,如果用强硬的方式制止不了,就会妥协纵容,许给孩子承诺,答应他无理的要求,甚至纵容孩子错误的行为。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聪明”的孩子就能学会用哭闹作为换取好处的条件。
孩子的哭闹和成长规律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转变对哭闹的看法,要认识到,一方面孩子还小,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哭闹和发脾气只是孩子心情不好的一种自然表现,发泄内心不快的途径;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学会让内心平静的方法。
正确理解并对待孩子的哭闹行为,就能很大程度上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孩子将“哭闹”作为手段,达到难以控制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