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体会到“统筹时间”的成就感
案例导读
星期六的早上,可可像之前的每个周末一样赖在床上不起,等着妈妈来叫她,可是左等右等妈妈也没有过来,可可自己沉不住气了喊了起来:“妈妈,你不在家吗?”
妈妈闻声走了进来,很认真地跟可可说:“昨天,我跟你爸爸商量过了,这个周末,你自己安排你自己的时间,我们谁都不会说你,不过呢,爸爸妈妈明天要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你如果也想去就得今天把自己的事情整理好,否则明天就没有时间了……”
“耶耶耶!”还没等妈妈说完,可可就兴奋地大喊起来:“意思就是我今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呗?”
“嗯,你自己决定。但是明天的行程过期不候哦。”妈妈再次强调。
等妈妈出去后,可可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想着今天要做的事情,直到饿得不行了才慢吞吞地起床。
“妈妈,我的饭呢?”可可洗漱完出来,发现餐桌上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吃完了,就收拾了。忘了告诉你了可可,饭菜也过时不候,不过给你留了一碗,已经凉了,自己热热吃吧,你已经10岁了,热个饭总会吧。”妈妈看似很冷漠地说道。
可可非常委屈,但一开始已经说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管,于是只好自己去热饭。不过整个过程妈妈在后面一直紧张地望着,其实淡定都是装出来的。
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可可很利索地就热好了饭菜,吃完之后就一屁股坐到电脑桌前开始玩游戏,一直到天快黑了,可可才察觉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却抱怨起妈妈来:“妈妈,你怎么不喊我让我写作业啊?现在天都黑了。”
“可可,我们早上说的什么,你该不会忘了吧?”“额……”经妈妈这么一提醒,可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小声嘟哝:“说不管还真不管。”
这下,可可着急了,一大堆作业没写,况且她也想明天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于是急急忙忙地开始写作业,一直到晚上12点多才勉强算写完。
周日,可可如愿跟着爸爸妈妈出去了,可是因为没有休息好,一直无精打采的,最后只玩了一小会儿就回家了。
晚上,可可很不高兴,想想这两天的经历还委屈地哭了起来,妈妈过来安慰她:“可可,你为什么觉得委屈啊?”
“我呜呜……觉得自己很累,结果什么也没整好,呜呜……”可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
“其实,可可,你收获了很多,你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是你自己安排的事情啊。”妈妈轻声细语地引导着。
“我不应该那么晚起床,也不应该一直玩游戏,要是先把作业写完了就好了。”可可想了想说道。
“嗯,如果可可合理安排时间,也就不会这么累,不会这么赶了,不然我们下星期再来试试,妈妈相信可可一定可以做好。”
“好!”可可把眼泪一擦,坚定地点了点头。
又一个周末很快到来了,没有妈妈的催促,可可早早起了床,收拾了自己的卧室,还把要洗的衣服整理了出来,妈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吃过早饭,可可休息了一会儿,就自觉去写作业了,写完书面作业后才开始玩电脑,晚上还自觉进行了阅读。第二天,爸爸妈妈为了弥补上周的遗憾,专门带可可出去玩了个尽兴。
晚上,可可窝在妈妈怀里看电视,突然扭过头来说:“妈妈,我感觉这周末好开心啊,原来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的感觉这么好,我以后不用你再催促了。”
妈妈欣慰地摸了摸可可的小脑袋:“我的乖女儿,你能明白就最好了。”
很多家长在孩子时间管理方面,惯用的方式是唠叨、催促、盯着孩子的举动,从早上起床就开始。要么是“宝贝起床吧,太阳晒到屁股了”,要么就是“还不起来,真是懒死了”,催完起床催洗漱,再就是吃饭、写作业:“你还不过来吃饭,我们可不等你了”“快点写作业吧小祖宗,明天就该上学了”……诸如此类。
其实,按照我们前边讲到的“互换身份”体验一下,你就能体会到这个催促唠叨有多么令人反感,这不仅不会达到想要的目的,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孩子的抵触心理,当然这并不是让家长们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有的放矢,不能什么都不说,也不能紧跟着耳提面命。
面对孩子的拖拉磨蹭,不要总是催促甚至是哀求,也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例子中的可可妈妈何尝不是曾经天天催着孩子做这做那,结果导致孩子习惯了这种行为模式,但是当她转变了方法——我只是通知你、告诉你,很多事情过时不候,怎么做怎么安排你自己决定——却有了不一样的结果,一开始备受拘束的可可突然没了妈妈的管束非常放纵,到最后却尝到了苦头,自己意识到了错误。这一过程中可可的妈妈并没有说什么,因为孩子自己的体会远比任何人强调的都要深刻有效。可可妈妈的作用只是引导,引导可可去发现、去体会她不知道的东西和价值,并且在孩子体会到了挫败感后,又顺水推舟地引领她挑战成功,最后使得可可在第二次的实践中体会到了“统筹时间的快感”,这种感觉远比家长用嘴说来得真实,来得深刻,再加上之前不好的体验,可可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合理安排时间上,会约束自己一直这样做下去。
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适应性各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引导孩子亲身体会比唠叨、训斥更有效果,家长们不妨参照例子中的情景,再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实验一次,看一看孩子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