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改变孩子,不如先从自己做起
很多父母都在寻找能够让孩子学会并掌握的时间管理的方法,然而,方法用了很多,却依然没有效果,原因何在呢?
比如,教孩子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列成表格,每个时刻都安排好应做的事项,只要按照表格来做就可以了。孩子却总是做不到,不按时间安排来做,跟孩子询问原因,他要么说不想做,要么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完。父母们自己没办法让孩子管理好时间,所以就想着向外界寻求帮助。
于是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关于时间管理的培训、训练,训练最初的时候,父母也能看到孩子的改变,觉得有效果,就把希望寄托在这些训练上面。然而到了家里,却又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甚至自己做得都不够好。
由此我们知道,大部分孩子无法管理好时间,根源其实在父母身上,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典范,反而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学到了各种坏习惯,变得越来越懒散。周末不睡到自然醒不起床,根本没有具体的时间安排;想要走亲访友,也没有提前的准备,跟人约定的时间要到了才去准备礼物等。
父母所有的这些行为,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学会父母这些不在乎时间的行为方式,孩子之前学到的那些正确的方式也慢慢地摒弃了。可见父母对自己时间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你给孩子立了规矩,自己却不遵守,你的言行没有任何的说服力,孩子没有得到正向的引导,自然不愿意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
那么,如何做好孩子的时间管理呢?与其一味地要求孩子,不如先从自己做起,先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父母们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时间,把时间观念、时间管理的意识烙印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合理安排时间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本能,先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呢?
我们可以选择以下方法:
1.四象限法则:即把事情根据“轻重缓急”分为四种类型:重要且紧急的事项,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项,紧急但不重要的事项,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项。把每天要做的所有事情,按此分类并排序进行安排。
2.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成年人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很多,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我们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
1.抓住重点,简化流程。“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全能的,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掌握关键才能抓住时间管理的诀窍。我们要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除不必要的流程,尽量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更简单,越简单的安排越好操作,越容易让时间管理更顺利地执行。按照四象限法则,和孩子共同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留下重要紧急的事项,放弃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项,孩子也能慢慢学会取舍。
2.时间可视化管理。把每天的24小时按照工作、日常、学习、运动等划分成几个区间,每个区间包含的任务再进行细分,任务精确到分钟。任务列出之后,可以用图表的形式记录到纸上。或者可以利用手机等电子设备上附带的便签记录下来,有些软件做得非常直观,使用很方便。
然后在进行任务的显著位置放置闹钟,按照任务所需时间区间设置闹钟,提高效率,严格按照闹钟时间进行。
3.利用好零碎时间。每天总会有很多零散的时间,比如排队、乘车、走路等,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和孩子温习一下学过的课文、单词、数学公式等,也可以和孩子对之后的时间做预先的安排。要利用好零碎时间,首先要事先准备好那些可以在碎片时间做的事,到空闲时间就可以拿出来做了。
4.互相监督。把自己放到和孩子平等的位置。父母想要监督孩子时间管理的进程,首先允许孩子对自己进行监督。特别是那些需要和孩子一起完成的任务,亲子双方都要明确目标和起止时间,互相监察完成效果。
5.考虑到不确定性。计划没有变化快,在时间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确定事件,预留出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并且在不忙的时候就尽量把重要程度高的事件尽快处理好,以免突发事件发生时打乱计划。也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态度,要系统全面地看待时间管理,并尽量控制好节奏,以使目标顺利达成。
综上,在改变孩子之前,父母们不妨先改变自己,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做好,变成优秀的父母,让孩子以你为荣,言传身教,孩子自然也愿意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