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

《管子》是先秦重要典籍,保存了齐桓公时期至战国后期齐国的重要文献。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现众多简帛文献,许多与《管子》相关,特别是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诸多篇章,与《管子》遥相对应,证明《管子》其书渊源有自。全面梳理《管子》版本,能够整体把握此书内容,从而对先秦齐国的政治、哲学、思想、文化有更深刻认识,有利于后续研究。

《管子》成书的年代和著者,是《管子》研究的重要问题。20世纪50年代,关锋、林聿时的《管仲遗著考》,论证《管子》的“经言”九篇和“外言”中的《五辅》为管仲作。[1]李曦继承关、林二位的观点,在承认《管子》书中的“经言”各篇是管仲的遗著基础上,从“内容上”“文体上”“战国人所作《〈版法〉解》”三个方面考证《版法》为管仲所作。[2]李学勤《〈管子·轻重〉篇的年代与思想》,综合学界诸说,依据近年山东出土的文字及实物数据,考订《轻重》诸篇为战国末世《管子》一系学者的著作。[3]顾颉刚则推断管仲不会自著书[4],张舜徽亦赞同这种观点[5]。余敦康提出“管仲学派”之说,论证管仲学派是战国时期齐人继承发展管仲思想而形成的一个学派,《管子》中大部分的思想数据是属于管仲学派的,应当将《管子》分成类集进行研究。[6]孙以楷亦认为《管子》是稷下学宫中的“管仲学派”完成的。[7]张岱年观点略同,他说:“《管子》一书是齐国稷下学宫中崇拜管仲的学者的著作汇集,可以说是齐国管子学派的代表作。”“《管子》大概是齐国稷下法家学者的著作,是齐文化的集中表现。”[8]

吕思勉继承清代学者的看法,提出“家学”之说。作者在“研究先秦诸子之法”中论证,认为子是为一家之学,与集为一人之书不同。“故读子者,不能以其忽作春秋时人语,忽为战国人之言,而疑其书之出于伪造。犹之读集者,不能以其忽祖儒家之言,忽述墨家之论,而疑其文非出于一人。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今其书之存者,大抵治其学者所为,而其纂辑,则更出于后之人。亡佚既多,辑其书者,又未必通其学。不过见讲此类学术之书,共有若干,即合而编之,而取此种学派中最有名之人,题之曰某子云耳。然而某子之标题,本不过表明学派之词,不谓书即其人所著。与集部之标题为某某集者,大不相同。”又说:“治先秦之学者,可分家而不可分人。”[9]李零根据出土的简帛书籍做出考察,认为先秦古书具有学派性质,需要从“先秦古书的源流来认识它的年代,是基于古书的性质本身。它们既然代表的是学派思想,则自然应以学派作为断代的单位。其年代带有模糊性,我们也应以模糊的方法去认识它。我想,这比仅仅抓住一两个名词、人物或事件去定古书的年代反而更有准确性”。[10]此言非常有道理。

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和银雀山汉简的发现对《管子》研究产生了影响。唐兰的《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11],篇后附文列出古佚书与《管子》《国语》等书的语言关系,很有参考价值。龙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前古佚书探原》[12],认为这些古佚书当是楚人的作品,《管子》中的许多语言为古佚书所引用,则《管子》书出现更早。又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黄帝四篇》及其他诸多文献与《管子》内容接近,可以互证。银雀山汉简出土之后,整理小组认为《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中《王兵》篇早于《管子》相关篇章,不确,笔者已经撰文驳之。又十三篇中《田法》篇,与《管子》之《乘马》篇诸文相关,李学勤作《〈管子〉“乘马”释义》等文,用银雀山资料论证《管子·轻重篇》当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由马承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中,有《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一文,研究者多认为与《管子·霸形》内容结构比较接近,是研究《管子》的主要文献资料。其他如《恒先》思想内涵亦与《管子》“四篇”接近,可对其内涵做比较研究。与《管子》有关的出土文献,可以帮助断定《管子》成书年代,更好地理解《管子》原文及其与秦汉典籍的关系,对于《管子》的思想史与哲学史及文献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1]关锋、林聿时:《管仲遗著考》,见《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49页。

[2]李曦:《〈版法〉为管仲所作考》,《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第19~23页。

[3]李学勤:《〈管子·轻重〉篇的年代与思想》,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35页。

[4]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第六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16页。

[5]张舜徽:《管子四篇疏证》,见《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9页。

[6]余敦康:《论管仲学派》,《中国哲学》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9~46页。

[7]孙以楷:《稷下学宫考述》,《文史》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48页。

[8]杨向奎、张岱年:《灿烂的齐国文化》,《管子学刊》2000年第3期,第16页。

[9]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22页。

[10]李零:《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9页。

[11]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12]龙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前古佚书探原》,《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