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译注本《管子》

第十八节 李山译注本《管子》

李山译注本《管子》,中华书局2009年3月出版,属于《中华经典藏书》丛书。

首为《前言》,其次为《目录》,其次为《管子》正文。

李山在《前言》中,对《管子》做出考察,主要内容如下:

《管子》是战国诸子中的重要著作。大家知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最伟大的文化现象是“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名家、兵家等学派,横空出世,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各家的学说主张,都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大批具有原创价值的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灿灿生辉。《管子》即其中之一。

《管子》……是一部托名管子的著作。管子即管仲、管夷吾,春秋早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政治家。但《管子》一书的著作者们,大约都生活在战国,比管子要晚两三百年。他们所以要托名管子,不单是因管子声名显赫,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书的作者们,有意要追寻、总结管子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历史经验。就是说,《管子》是一部阐述“霸道”的大书。这就涉及《管子》成书的背景:战国时齐国的争霸。

……西周时的齐国君主姓姜,战国时期则姓田(陈)。在田姓贵族篡夺齐国政权后,就开始了新的争霸。田齐历经桓公、威王、宣王、湣王、襄王、王建各代,其霸业在威、宣之际达到顶峰。从西周的姜太公时期起,齐国就利用自然条件,广开渔盐之利,是一个经济发达的邦国。管子辅佐齐桓公称霸,《史记》记载,也是“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齐桓公笼络天下诸侯,史书说:“轻致诸侯而重遣之,使至者劝而叛者慕。”——诸侯来齐国时拿的礼物少,走的时候受馈赠物品多,归顺的诸侯对齐国更加尽心,没归顺的诸侯则心生羡慕。这样来维持霸主地位,国家不富裕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而管仲这个人,就有这样的本事,不但能带兵打仗,管理国家经济,也是一把好手。孔子说,管仲相齐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这也说的是管仲辅佐齐国霸业,不是靠武力杀伐,而是靠战争之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因素,一句话,靠国家综合的威力。到了“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齐国的争霸,还是那样自有特点。很明显的对比是,它不像商鞅在秦国变法那样,主张重视小农,主张“利出一孔”(百姓要获得土地,只有去为国家打仗一条路,叫做“利出一孔”)以控制全国民众。一个老牌贵族国家,“渔盐之利”搞了几百年,如何可能只重小农?经济的发达百业皆兴,又如何可以“利出一孔”?田齐霸业自有特点,那就是在政治、军事、经济强盛的同时,学术也极端繁荣。与商鞅极力禁绝民众读书、求学相反,田齐君主多对学问、对学问的先生们大感兴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大宅高官地给七十多个士人优厚待遇,便是齐国特有的霸主之气派。正是这样的气派,给伟大的学术提供了条件。稷,齐西门之称,学宫设在稷门附近,称稷下。稷下学宫最盛时,先生就有三千多。各家各派的学者,还远不止《史记》所述的士人。据学者钩沉,活跃于稷下的人物,还有许多,举其大者,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都先后到过稷下,荀子还曾为学宫的祭酒。举目望去,稷下学宫的规模在当时是无以伦比的。

学者、思想家们在学宫的话题是无拘无束的,各家各派都在发表自己的主张,处士横议,议论生风,思想的风云际会之中,有冲突、辩驳,也有吸收、融合。按当代学术界的看法,在稷下的这些学者中,就有一些人士,对管子如何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经验感兴趣,并写出了相关的著作,这就是《管子》一书。当然,《管子》一书,还包含着其他内容,如黄老道家的文献,儒家等等。绝大多数篇章,都产生于田齐争霸的时代。

稷下学宫的学术交融,决定着《管子》一书的特色。不同于道家的《老》《庄》,儒家的《论》《孟》等等,《管子》的显著特色,是它的思想的融通性。可以说,它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管子》的融通百家,是为齐国打造一个帝王、霸主的学术,这正是统领全书的中心。书中关于帝、王、霸等等的言论颇多,就是明证。而《管子》一书所以能汇聚百家,也正是因为他们承认各家之说,对成就王霸之业都各有用场。那么,这是否就可以说《管子》只是融合,就没有属于它自己的新创意了呢?也不是。在融汇中,思想也在发展。……在《管子》诸多思想的表述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富国”主张。这部分内容,一般称为“轻重”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市场物价波动的规则,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什么意思呢?例如粮食与货币,当年成好的时候,粮食丰收,同样的钱能买好多粮食,如此就可以说,粮食为“轻”,货币为“重”;相反,若粮食歉收,则货币就“轻”,粮食就“重”。孰轻孰重,总是变动不居的,国家的统治者应当顺时而动,把握时机,争取在这样的波动、变化中成为最大的获利者。这样的观点曾流行于战国东方的一些国家,但像《管子》这样集中深入地加以论述,则实属罕见……

《管子》一书历来号称难读。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随着秦朝的统一,随着重视小农经济的王朝的建立,随着儒家思想的占据统治地位,《管子》一书因其与主流思想有异,而被学者荒忽。在唐代,有国子博士尹知章对其作过注(本书引用时称“尹注”),有筚路蓝缕之功,但尹注既有佚失,所存者讹误也不少。就是到了清朝乾嘉古籍整理的繁盛时代,《管子》也缺少一部叫得响的整理性著作。近代以来,随《管子》蕴藏价值的逐渐被重视,出现郭沫若《管子集校》、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黎翔凤《管子校注》等著作。本书的注释、翻译,就多采以上诸家的说法。

目录部分,注译者主要从《管子》中选取了四十二篇文章,篇目如下:

《牧民》《形势》《权修》《立政》《乘马》《七法》《版法》《五辅》《宙合》《枢言》《八观》《法禁》《重令》《法法》《兵法》《大匡》《小匡》《霸形》《霸言》《问》《戒》《参患》《制分》《君臣》《小称》《侈靡》《心术》《白心》《水地》《四时》《五行》《任法》《正世》《治国》《内业》《小问》《禁藏》《入国》《度地》《弟子职》《地数》《轻重甲》。

正文部分,首为篇名。其次对本篇的内涵、结构、语言风格、篇章的精彩论点做出评价。以第一篇《牧民》为例,篇题之下,著者这样做出解释:“本文为《管子》第一篇,专门谈如何治理民众的问题,计有国颂、四维、四顺、士经(十一经)和六亲五法等六项内容。文章认为,治民的首要任务在发展生产,建立维系国家安危的礼义廉耻。治民应当顺应民心,为此必须满足民众的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要求,行政不可欺诈民众,不可做侥幸一时的事情。文章为格言体,风格警策。‘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文中最精彩的观点。”然后是正文。正文以段落划分,在每段之下,是“注释”部分,用简括的语言对文字进行注释。之后是“译文”部分,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解释。著者对原文的文字有所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