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
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属于《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编委会成员主要是:王运熙、余冠英、张克(常务)、罗尔纲、程千帆、缪钺。
此书首为《出版说明》,其次为《前言》,其次为《目录》,其次为《管子》篇文内容,最后为《附录》部分。
在《出版说明》中,说明了本丛书的主旨。丛书本着推陈出新、汇聚英华、弘扬传统、振兴华夏之宗旨,化艰深为浅显,熔译注于一炉,既能使广大读者了解我国古代名著的全貌,又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丛书精选我国历代经史子集四部名著50种(有个别数种合为一书),以全注全译形式整理出版。
《前言》部分,主要考察了管仲生平、《管子》其书,对《管子》轻重部分进行评说。认为:
在先秦两汉的诸子著述中,《管子》是自成一家、别具特色的一部。它虽然“简篇错乱,文字夺误”,“号称难读”(郭沫若《管子集校叙录》),但又确是“天下之奇文”(张嵲《读管子》);它虽然丛集诸说,涉及百家,“庞杂重复”(黄震《黄氏日抄》),但又确是包罗宏富的宝库。《管子》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今天,抖落掉历史蒙上的灰尘,这朵奇葩正放射出日益夺目的光彩。
作者认为管仲为一代名相,但《管子》一书不是管仲所著。晋代傅玄说:“管仲之书,过半便是后之好事者所加。”(刘恕《通鉴外纪》引)宋代朱熹则确认《管子》“非管仲所著”,并说他不是有闲工夫著书的人,著书者,是不见用之人也(《朱子语类》)。现代更有学者考定战国以前没有私家著作。(罗根泽《诸子考索》)因此,《管子》的全部或一部分,都不可能为管仲所著,这基本上可作为定论。
作者认为《管子》中具体篇章的作者或年代的确定,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但从全书整体着眼,这部著作当是一批以齐国为中心的崇尚管仲的治国功业和理想的思想家,也可称之为“管仲学派”的著作汇集。其中少量篇章产生于战国初期,但其主体部分应是战国中、后期稷下学宫兴盛时稷下学者们的作品,也有一部分则晚于秦汉之际,但最迟不会超过西汉中期。
“轻重论”是《管子》经济思想中的独特范畴,它集中体现在全书《轻重》十九篇(今存十六篇)中。“轻重”一词在全书中最基本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对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对物价影响的认识:“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国蓄》);二是指国家利用上述物价规律来牟取厚利:“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而财之櫎可得而平也。”(《国蓄》)
作为《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之一种,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全注全译的《管子》读本。本书采用通行的明赵用贤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二年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进行标点。原文一律不改字,凡有校改都入注文。注释主要依据历代校释,亦有译注者的意见;校释主要参阅了郭沫若《管子集校》(人民出版社《郭沫若全集》)等,并参考了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国人民大学《管子经济篇文注释》和赵守正《管子通释》等著述,凡有所据,一概注明。译文尽量采用直译,力求切合原文之意。
目录部分,按照《管子》的分类排序,共列86篇,包括佚文10篇(有目无书)。
《管子全译》的正文部分,首先是“题解”,对《管子》篇文内容进行解释。在“题解”之下是“原文”,按照章节分段。每一段落之下,有“注释”,“注释”之下是“译文”。在注释的时候,对不常见字标注拼音和同音字。对同义词的微异做出区分解释。注释引用了尹知章的注、乾嘉学派研治《管子》的注释、日本猪饲彦博的注释和今人颜昌峣的注释。对于语句,在解释书面意义的同时,对其比喻义也做出说明。此书引用诸多前人校释内容,得出自己的结论,符合学术规范,是很好的注释和全译本。
全书的最后,是《附录》部分。这一部分首先是汉代刘向的《管子叙录》,其次是宋代张嵲的《读管子》,其次是明代赵用贤的《管子书序》(节录),其次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管子》二十四卷(子部法家类)”,其次是郭沫若《管子集校叙录》,此节内容省略,言“载《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五卷页3至页18,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