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王京龙教授主持的“管子通论”研究项目,由多部书稿组成。承蒙王教授的信任,《管子版本研究通论》的写作,由笔者承担。

《管子》由刘向校录之后,形成今本的86篇。之后,主要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到北宋时期,始有刻本。刻本在南宋绍兴年间有翻刻,今存有南宋浙江刻本、南宋瞿源蔡潜道宅墨宝堂本。《管子》的刊印,明、清时期开始较前朝为多。20世纪初,因为刊印技术的提高,《管子》开始出现铅印本和影印本。20世纪80年代之后,《管子》印行的版本增多,形式多样。除了影印古本《管子》,还出现了诸多的注释本、白话本。21世纪以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管子》刊印形式更加多样,印刷更加精美,出现了很多非常好的版本。

本书的写作宗旨,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选择《管子》典籍,阅读《管子》。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把握《管子》版本的流传脉络与传播源流。本书写作指导思想如下:

第一,所选《管子》版本,文本质量优良,应具有开创性价值。《管子》刊印,因为科技的发展,在20世纪初,开始出现以铅字印刷的新式标点本。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有了白话本《管子》。诸多《管子》刊本,包括台湾地区出版的李勉《管子今注今译》、汤孝纯《新译管子读本》在内,是用白话文对《管子》原文进行解释。白话今译,是随着社会发展、读者的阅读需要而产生的,是汉语发展的体现。

第二,所选《管子》的版本,一般应该在书中的《前言》《凡例》或《后记》中,说明所用版本的底本,做到有所依凭,便于查验。有的《管子》刊本,不能说明版本来源,很难对其版本价值进行断定,即不收录。

第三,所刊印的《管子》,当为今本《管子》所存的全文,或《管子》多篇文章。选取多篇文章的《管子》刊本,能够展示出《管子》这部典籍的总体面貌。从《管子》别裁出来的单篇或几篇文章、集中注释《管子》一个方面的典籍,一般不收录。南宋朱熹曾将《管子》中的《弟子职》别裁,进行注释,影响较大,但因《弟子职》是单篇,不能反映《管子》全貌,故不收录。同样原因,清代学者王绍兰校释的《管子·地员》,亦不予收录。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是对《管子》“轻重”部分的篇章做出的诠释,只反映《管子》“轻重”方面的思想,故不收录。《管子》之《内业》《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四篇,是稷下道家的代表作,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对四篇的文句有解释,影响较大,因为同样原因,亦不予收录。

第四,所选《管子》典籍,以读者方便查找、便于购买、便于选择、便于阅读为重要原则。郭沫若《管子集校》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之后,影响很大,但是《管子集校》不是以《管子》全文的方式出现,故没能收录。

第五,本书以书录解题的形式做出,努力反映《管子》的学术源流与传播面貌,面向广大读者,适当拓展《管子》版本知识,重视《管子》通行读本,具有贵近、贵今的基本原则。20世纪初,因铅印、影印技术的传播,《管子》刊印的版本种类较之前为多,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化传播影响甚大,铅字印刷为《管子》的迅速传播提供了巨大物质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水准阅读的新版本,《管子》版本更为增多。梳理《管子》版本的刊印传播源流,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对文化传播的巨大影响。

通过本书的写作,使我对《管子》的版本流传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对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感受尤为深刻。最后,希望本书对于读者有所裨益。

郭丽

2018年3月30日于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