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正《管子注译》(上下)
《管子注译》,赵守正撰,上册由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下册由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
此本首为钱家驹《序》,次为赵守正《〈管子注译〉撰写说明》,次为《目录》,上册从《牧民》第一到《侈靡》第三十五,下册由《心术上》第三十六至《轻重庚》第八十六。
钱家驹《序》的主要内容如下:
《管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一部著名的子书,但它并非管仲所作。《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这已成为定论。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呢?一二十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为之注释,为之考证,一直到解放以后,郭沫若同志在许维遹、闻一多两先生遗著的基础上,加工整理,汇成《管子集校》一书,其他著名学者考证《管子》的,自汉以还,代不绝人。……《管子》的内容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理财学、军事学、地理学、医学以及自然科学各个方面,实在是很丰富的宝藏。所以《管子》虽然不是一人写的,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有的作品年代相距可能达数百年),他们都是伪托管仲,以期传之后世,因为管仲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影响非常深远,连孔夫子都说,要是没有管仲,他要“披发左衽”,做异民族的遗民了。可见管仲对汉民族的贡献是很伟大的。因此,许多人假借他的名义,成《管子》一书,记述管仲的言行,并考择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基本上代表管仲的法家思想,但也掺杂一些儒家的东西……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真是繁花似锦、光辉夺目。《汉书》艺文志称诸子共一百八十九家,但现在流传下来的为数无几,绝大部分已被时代所淘汰了。而这为数无几的“百家”中,《管子》又是很重要的一家,尽管大家一致公认《管子》是托古改制的伪书。这就是因为它蕴藏着许多哲理和真理,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者所必读,有些理论还值得我们今天“治国平天下”的借鉴。……但也正由于《管子》非一人之笔,一时之书,历时千载,简篇脱漏,文字错乱,词义古奥,素称难读,不要说年轻学子看不懂,即专家学者,亦常因原作脱误叠加,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解释。人民大学副教授赵守正同志治《管子》多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把《管子》古文译为语体文,使古文根底较差、只要略具中等语文水平的人都得以欣赏这一名著。
赵守正《〈管子注译〉撰写说明》的主要内容如下:
《管子》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典籍。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哲学及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它托名管仲,实际上并非管仲所著。它是兼有战国秦汉文字的一部文集,而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八十六篇,后来佚失十篇,仅存七十六篇,这就是现在流传的《管子》。《管子》虽非管仲所著,却保持了管仲的政治、经济思想与管仲相齐的历史资料。管仲相齐,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影响是巨大的。管仲死后,齐国遵其教者数百年。战国时代那些崇奉管仲的学者,继承管仲的思想,记述管仲的言行,并且不断发展和丰富他们这一学派的理论;他们也打着管仲的旗号,阐发自己的主张;前后相传,积累成书。迨至秦汉,又有作品掺入。这部书在诸子百家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凡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及其思想史的人,《管子》是一部非读不可的参考书。
但《管子》一书素称难读。主要问题是简篇错乱,文字夺误,词义较为古奥,费解之处甚多。历代学者(特别是清代的训诂家)虽迭有勘校注释,亦因舛误歧出,各家意见不尽相同。近人许维遹、闻一多、郭沫若诸先生曾将各家注释比较董理,汇成《管子集校》一书,于一九五五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郭、闻、许诸位先生博收众议,参附己见,用力甚勤,为《管子》校释提供了一部总结性著作。然分歧之见,见仁见智,也随处有之。看起来,欲求前人注释的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对《管子》这类古籍的注释与研究,只有坚持“百家争鸣”的精神,不断地努力探索,集思广益,才可以逐渐臻于完善。
本书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管子》进行注释与今译。这是一项十分吃力的工作。本书采用的底本是《四部备要》所刊明人赵用贤校定本,校勘及注释则主要参据《管子集校》。对前人一致的意见,自然较易处理,对各家尚有分歧的意见,则只能择其合于通篇文义者采用之。但古今各家,论点既有歧异,论据也各有所宗,究竟哪一种见解合于历史真实,取舍之际,不得不反复斟定,颇费周折。特别是通篇今译,需要逐字逐句作出解释。前人注书所留悬案不少,通篇今译却不能处以空白。我国解放前后还没有一部今译《管子》的全书可资参考。古文文约义丰,有些辞意今昔迥异,有时数易其稿,还觉得未达原意。但笔者从事此项研究,主要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其对象是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与研究生,为他们学习古代历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农业史、商业史、哲学史等课程提供一种参考资料。这就需要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管子》的内容,今注今译是在所必需的。……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由《牧民》篇第一至《侈靡》篇第三十五,下册由《心术上》篇第三十六至《轻重庚》篇第八十六。上下册的分法与《管子集校》相同。校勘时所用的版本名称,亦同《管子集校》。凡注译中,参据《管子集校》所载的古今各家意见,一般都只取其说,未录其名。但依篇按目,查阅《集校》原书,即可了解出处。
赵守正《管子注译》全文正文加标点,其后为“注释”,对篇内字词进行注释,注中对部分文字根据《管子集校》进行校改,其后为“译文”。在“注释”中,对篇名含义进行解释。如《心术上》,注释“心术上”的含义,说:“心术上,此指《心术》上篇,其下篇序次第三十七,见后。本书《心术》上下及《白心》《内业》等四篇哲学论文,观点一致,似出自一家之手。本篇之所谓‘心术’,意即心的功能。《庄子·天道篇》亦见有心术一词,据唐成玄英疏:‘术,能也。心之所能,谓之心术也。’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并认为是人体的主宰,故以心比君。本文在着重论述心的功能及其活动原则时,也探讨了人君的治国方法。本篇前经后解,经与解各有六段文字。解文是对经文的说明和阐发。”在注释过程中,注意前后文义的照应,注意到了不同篇章中含义的解释和照应。在《心术上》“扫除不洁,神不留处”,解释“神”的含义时,说:“神,意同‘道’,在《心术》《内业》诸篇中,道与神、精等往往通用。此处‘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不留处’等神字,均指道言。郭沫若著《宋钘尹文遗著考》一文也曾指出:‘《内业》和《心术》的基调是站在道家立场的。……这道……可以称之为气,称之为精,称之为神。’”可见在解释文字含义的时候,注释者还参考其他典籍,重视文义的考释。
赵守正《管子注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较早对《管子》全文进行解释和白话翻译的著作,具有开拓意义,故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