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四子集》本《管子》
明朝初年,刘绩《管子补注》刻印,万历七年(1579),朱东光诸人翻刻。当时朱东光官分巡淮徐道,与凤阳知府张登云刊《中都四子集》,郭子章奉使凤阳,为之题词。因明初设中立府,府治在安徽凤阳,定为中都,故“中都四子”又称“中立四子”。《中都四子集》本《管子补注》于明万历七年由朱东光诸人翻刻刘绩本而成。
《中都四子集》本《管子补注》,前有《管子传》,题“汉龙门司马迁撰”,摘自《史记》,自“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至“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次为郭子章《管子题辞》,说明刊刻的缘由。下为正文,以《管子》卷一为例:卷端题“《管子》卷之一”、“唐房玄龄注释”、“芦泉刘绩增注”、“临川朱东光辑订”、“宁阳张登云参补”、“休宁吴子玉翻校”、篇名“《牧民》第一”。题目下是双行小字:“国颂、四维、四顺、士经、六亲、五法”,下为“经言一”。
《管子传》,题“汉龙门司马迁撰”,内容如下: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郭子章《管子题辞》,内容如下:
郭子章曰:盖颍上自胜国以前则隶汝宁云。高皇帝起,中都始为三辅属地,而管敬叔遂为中都人也。余读《弟子纪》,则管子亦能知学者。其言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而谆谆处虚守静为言。其论治切名实,如尺寸寻丈不可差以长短,固非漫无见而尝之者比。或以其治齐,堇以切身,不能及于继世。苏氏以不能荐人自代为其嗛。岂然也。其言曰:“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宝,必因天地之道。”桓公能终用其言,虽万世可也。论治之要,在于得人。人君所以取昭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而负兹之时,荐隰朋以代己,数十言不置。又及于鲍叔牙、宾胥无之四子,其如喔喔欲啮我猳,何乎?苏氏之言,未考竟耳。朱元曦曰:“即如论隰朋,‘齐国之币,握路家五十室,其人不知也’。不有疏义,讵能解免?”余曰:唐房氏有注,刘绩为之补。自宋人削去,鲜有刻本。即藏书如杨用修,以不见房氏注为恨。余于闽见之,然亦略矣。夫握者何?满也,币帛满于道路而无数也。室者何?妻也。家五十室者何?言妻妾之众也。然朋之为人,有所不贪不近,正所谓国有不知政,家有不知事也。而房乃曰:“握,持也。或有举齐国之币,持与路旁之家五十室,其事大而且易显。”又岂然哉?既攀龙得刻本于博士王生,而为参补之。
四子本秉承刘绩本特点,前无目录和序跋,每卷之下无本卷篇章目录,卷下是篇题和正文。四子本刻印时,盖不知道刘绩为何时人,故将刘绩与房玄龄并题,又据《管子题辞》郭子章曰“唐房氏有注,刘绩为之补,自宋人削去,鲜有刻本”,说明刊印者将刘绩当作宋代之前的人。郭沫若顺此思路,在《管子集校》中曰补注《管子》者当是辽人刘绩,因为朱东光《中都四子集》本和赵用贤《管韩合刻》时间与明孝宗最末一年,即弘治十八年,相隔仅七十余年,朱、赵不知其人。此说王欣夫已于20世纪50年代著文驳之[1],论证作《管子补注》者刘绩即明初芦泉刘用熙。
与刘绩本相较,此本用字比较正规;补充刘本的脱漏文字;改正刘本因字形相近、音同或音近、因涉上下文而产生的讹误;改正刘绩本的重复字词和其他讹误。但是,在对刘绩本进行校改时,亦有讹误。包括刘本有讹误,四子本亦误;或刘本不误,四子本误改者。四子本有补充刘绩本的句子,亦有漏刻。与刘绩本相较,四子本大量的注释没有刊印,这些注释主要分布于《管子》前二十篇。与南宋初浙刻本相较,有些句子刘绩本、四子本并少;亦有刘绩本、四子本并为浙刻本作补充者。相较于浙刻本,刘绩本、四子本反切注音较为少,但是有二十余条浙刻本没有的注解,可为解读《管子》和考察《管子》注释的传播源流提供帮助。刘绩本因其自身的刊刻有先天不足,流传并不甚广,至清代如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研究《管子》作《读管子杂志》时,没有见到此本,而以朱东光《中都四子集》本和赵用贤《管韩合刻》本为校对和考证的主要依据;戴望《管子校正》亦主要参考四子本,可见四子本在有清一代流传甚广。明刻刘绩《管子补注》,据笔者知见,主要是藏于国家图书馆,其他地方难以见到;四子本因为《丛书集成续编》影印之故,较易见到。我们在考察和运用四子本时,应当注意此本与刘绩本刊印的不同,因为四子本与刘绩本虽为一个系统,但是四子本对刘绩本有所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