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柯、李克和《管子译注》

第十五节 刘柯、李克和《管子译注》

刘柯、李克和译注《管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属于《二十二子详注全译》丛书。

《二十二子详注全译》丛书主编:韩格平、董莲池。

此本首为《总序》,其次为《前言》,其次为《目录》,其次为《管子》正文,最后为附录。附录内容包括三部分:《管子凡例》《管子文评》《管子书序》。

在《总序》中,《二十二子详注全译》丛书主编对子书的内涵、刘向校书、清代浙江书局《二十二子》做出考察,主要内容如下:

子书,泛指我国古代学者阐发个人学术观点的著作。《文心雕龙·诸子》:“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总叙》:“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子”原本是对男子的一种尊称,可以用来称呼有名望、有地位的官员,也可以用来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师长,于是,许多学者的著作也以“某子”作为书名,如《老子》《庄子》《管子》《墨子》等。我国古代第一个子书创作高峰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时“生齿繁而竞争烈,交通便而知见深,腐败深而衅漏见,五帝三王之陈迹渐不足以约束当时之社会,于是聪明睿知之士,李耳、孔丘、墨翟诸人相继迭起,而学术思想之发展遂达于全盛时代”(钱玄同《中国学术思想论文集要·序》)。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是其时诸子之学繁荣兴盛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儒、墨、道、法、名、阴阳等重要学派及其相关著作。后世文人继承发扬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关注时政,潜心钻研,著书立说,撰写出大量个人学术著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这些子书,在我国浩繁的古代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理皇室秘府藏书,分别撰有书目文献《别录》《七略》。东汉班固删取刘歆《七略》成《汉书·艺文志》,其中《诸子略》著录当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诸子类著作共“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兵书略》著录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术数略》著录天文、历谱、五行、耆龟、杂占等类著作“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方技略》著录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类著作“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隋书·经籍志》卷三“子部”将《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共著录当时存世子书“八百五十三部,六千四百三十七卷”。此后,历代公私目录对子书均有详细著录,王应麟《玉海》、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含有宏观评述前代子书内容的著作亦历代有之。至清代编修《四库全书》,馆臣将子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收录子书924部,17893卷;子书目录2008部,41318卷,从中可以反映出乾隆年间我国子书的基本规模及大致内容。

为了更好地提高研读实效,古代学者尝试在卷帙浩繁的子书中选编精华。他们或摘取诸子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汇辑成诸子语录之书,如梁庾仲容《子钞》、梁沈约《子钞》、唐马总《意林》,明陈深《诸子品节》之类;或选录数子、数十子全文编辑成一部诸子丛书,如宋汪氏《曾思二子全书》、明许宗鲁《六子书》、明周子义《子汇》、清崇文书局《子书百家》之类。在现存的古人编辑的诸子丛书中,浙江书局于清光绪初年至光绪三年分册辑刊而成的《二十二子》较有特色。

首先,该书所收子书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其次,该书对于今人研读中国子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第三,该书刻校精良,在文字内容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古书流传至今,多有衍脱误倒之类的讹误。为此,浙江书局对于各种子书的底本选择甚严,所用底本均为精刻精校本。如《老子》选用华亭张氏本、《庄子》选用明世德堂本、《管子》选用明吴郡赵氏本等。在此基础上,浙江书局组织人力认真校勘。除《韩非子》与《春秋繁露》由董慎行一人校勘外,其余诸书均设一名主校,两名分校。其中,担任主校的有:王诒寿,字眉子,浙江山阴人,曾任武康训导,好古文,精骈文,撰有《缦雅堂文》《笙月词》等;黄以周,字元问,浙江定海人,同治举人,曾任分水训导,南菁书院主讲、处州教授、内阁中书等,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杨文莹,字雪渔,浙江钱塘人,光绪进士,授编修之职,等等。邀请如此众多学者从事一部数百万字书籍的校勘,在中国古代图书出版史上实属罕见。正是这些知名学者的直接参与,为《二十二子》的刊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然,站在今人的角度看,《二十二子》还存在一些不足……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二十二子》仍然是目前较为实用的一部诸子丛书。

目前,许多青年朋友直接阅读子书古文原著比较困难,有鉴于此,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组织所内外专家学者对《二十二子》进行了注释与今译。

在《前言》部分,译注者刘柯、李克和对管仲生平和《管子》书做出考察,并对《管子》篇文思想做出解释,认为:

《管子》一书包罗万象,内容丰富。自秦汉以来,人们就难以将它类属。《汉书》隶之道家,《隋志》又隶之法家,实际上,当为杂家。如《幼官》《幼官图》《宙合》《四时》《五行》,反映的是阴阳五行思想,《七法》《兵法》《地图》《参患》《制分》《九变》,展示的又是兵家理论;《霸言》为纵横家之说,《地员》又为农家之言。值得一提的是,诸家之书,所传本少,而托于《管子》而传世者,有的反而比当家之书更为精粹。《管子》所具的道家理论,可与《老子》《庄子》媲美;其法家之言,与《商君书》《韩非子》各不相掩。特别是轻重之说,诸子都不曾言及,惟《管子》论述详尽,颇能反映远古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因此,《管子》堪称先秦诸子中的瑰宝……

《牧民》《形势》《权修》《乘马》等记述了管仲的思想,《大匡》《中匡》《小匡》等记载了管仲的遗事,《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等当是稷下学派对管仲哲学观的发挥阐释,而《轻重》19篇更主要是西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因此《管子》一书实为一部文章总集,并非一人之作,亦非一时所成。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也丝毫无损管仲的历史贡献……

《管子》一书,由于时代久远,古写本已不复存在。今天能见到的年代最早、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唐尹知章作注、宋杨忱刻本《管子》24卷。此外,影响较大的有辽刘绩《管子补注》、明赵用贤《管韩合刻》、清戴望《管子校正》、日本学者猪饲彦博《管子补正》等,当代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郭沫若先生所撰《管子集校》。令所有研究者感到困惑的是,《管子》词义古奥费解,加之简篇错乱,文字夺误,难以董理。对于今天的一般读者,阅读多有不便。因此今译工作变得十分迫切。在这方面,赵守正先生起步最早,贡献最大。本书的撰写,在注释上主要借鉴了郭沫若先生等《管子集校》、颜昌峣先生《管子校释》、马非百先生《管子轻重篇新诠》,在翻译上主要参考了赵守正先生《管子注译》。

在《管子》正文部分,首先列出篇名篇号、分类,如《管子》第一篇,标署作“牧民第一,经言一”。其次是正文,首先抄录全文;其次是“注释”,以简单的语言进行解释,文字比较简约,如在《牧民》篇中共有17个注解;其次是“译文”,译文流畅,语言表现力强。

在《管子》附录部分,附录一是《管子凡例》,抄自赵用贤《管韩合刻》本《凡例》;附录二为《管子文评》,抄自赵用贤《管韩合刻》本《管子文评》;附录三是《管子书序》,首为赵用贤《管韩合刻》本《管子书序》,其次为刘向《管子书序》。

《二十二子》本在清光绪初年由浙江书局辑刊,所收书目有:《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统笺》《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就本书来说,属于《二十二子》本全注全译中的一部,由东北师大古籍所主持,在书的总序中对诸子做出定义,对浙江书局刻本《二十二子》的特性做出考察,与本人对浙江书局《二十二子》本《管子》研究的结论吻合。李克和和刘柯的注释、今译,语言简练,表现力强。唯一的缺憾,是刘柯、李克和的《前言》沿用了郭沫若《管子集校》中对刘绩《管子补注》成书和作者考察的讹误,没有见到王欣夫的驳论文章,也没有参考《四库全书总目》对刘绩《管子补注》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