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注释本《管子》

第十三节 孙波注释本《管子》

孙波注释本《管子》,华夏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此本首为《前言》,其次为《目录》,其次为《管子》正文。

《前言》主要内容如下:

《管子》一书经历年代久远,古写本已不可见,今以宋杨忱本为最早。《管子》书在汉初颇受重视,但其后渐遭闲置。对《管子》一书的注疏工作,始自唐中宗神龙年间国子博士尹知章。明人虽好《管子》,但在校注方面鲜有业绩。至清,《管子》校释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孙星衍、洪颐煊、王念孙、王引之、丁士涵、张文虎、俞樾、戴望等人的专门著述。其中,戴望撰《管子校正》,将各家意见汇集一册,便于参考比较。戴望以后,孙诒让、何如璋、刘师培等学者也有校注著作面世。稍近,《管子》的校注本有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合撰的《管子集校》。

我们以原世界书局所出《诸子集成》中戴望的《管子校正》为底本,并参校其它有代表性的版本及近代以来学者的整理成果。

《管子》一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卿管仲所撰,实际上系后人摘录管子言行及稷下学派言论并大量附以齐国法家著作汇编而成。其内容广泛涉足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工农业生产、天文历法等多个方面。

《管子》强调农业生产,但主张本末并用以富国强民……

《管子》有一整套的经济运转思路。如把全民分为士、农、工、商分别居住,国家提出不同的职业要求并提供相应的职业保障……

《管子》还提出,为加强中央集权,应该打破阶级界限和等级制度选拔人才,如“擢秀民”为士,任用平民中的杰出有为者担任较高职务。在军事方面,则“作内政而寄军令”,实行全民皆兵的耕战结合政策,既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又不影响农工商的生产。在外交上,《管子》则提出“善邻”政策,即团结邻邦和平共处,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安定。

《管子》一书特别强调,“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八观》),奢侈与挥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因而,在阐述明君的“六务”时,把“节用”列在第一位,认为“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心安矣”(《禁藏》)。但节俭与积极消费也不是对立的,《侈靡篇》就较为集中地论述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可见,发展生产必须辨证地对待奢俭两方面的效应,以防“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乘马》)。《管子》中的合理思想,不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也有其现实意义。例如,《管子》重视利用市场机制来搞活经济,在商品价格上,“藏则重,发则轻”(《揆度》);“令疾则重,令徐则轻”(《轻重乙》),指出供求关系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变化。在对外贸易上,也要重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认为:“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轻重甲》)在认识论上,强调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即所谓“名当”“名实不伤”。在认识事物时,还要去掉主观成见,等到接触事物之后,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即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白心》)。所有这些,对于我们总结过去,启迪未来,是有重要意义的。

著者注释《管子》,主要的参考书目是:戴望《管子校正》,俞樾《诸子平议》,刘绩《管子补注》,尹桐阳《管子新释》,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上、下册),赵守正《管子注译》(上、下册),蒋伯潜《诸子通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注释者所依据的底本是原世界书局所出《诸子集成》中戴望的《管子校正》本,“并参校其它有代表性的版本及近代以来学者的整理成果”。《目录》部分,共列八十六篇,包括亡佚的篇目。正文中,在每段之后,做出注释,对段内文字进行解说。注释内容比较少。

本书在列参考书目的时候,版本体例不一,前四项参考书目,没有列出依据的版本和出版社。在《前言》部分,著者说:“《管子》旧书凡三百八十九篇,汉刘向校除重复者,定为八十六篇。其中,《王言》《正言》《言昭》《修身》《问霸》《牧民》《解问》《乘马》《轻重丙》《轻重庚》十篇已佚。”此处的标点有误,篇目亦有讹误。亡佚的十篇应该是:《王言》《谋失》《正言》《言昭》《修身》《问霸》《牧民解》《问乘马》《轻重丙》《轻重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