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参《管子今诠》

第十节 石一参《管子今诠》

石一参《管子今诠》,民国二十七年三月(1938年3月)初版,商务印书馆(长沙南正街)出版发行。1988年,中国书店据商务印书馆本影印发行。

此书首为《管子今诠概论》,次为《读管子界说》,次为《管子今诠旧序一》,次为《管子今诠旧序二》,次为《管子今诠旧说》,次为《管子今诠后序》,次为《今审定篇目》,次为《管子篇目今旧分并异同表》,次为篇章内容。

在《管子今诠概论》中,作者言“吾国为世界民族开化最早之国”。孔、老二家,集炎黄之下唐虞三代之大成。周初文化,源出姜姬。姜出炎帝,是道家所祖。姜太公治齐,形成海国文化。周公长子伯禽治鲁,形成陆国文化。管子齐人,以齐人执齐政,崇尚功利。管子治国之要有三:理财,明法,治兵,而以道德为本。春秋战国之交,天下之言,集于老、孔二家。又有墨翟、管仲。管仲尚功而墨子尚贤。而管仲之后,其学式微。

作者认为,古代政治家中,管仲集殷周开国政治家伊尹、姜尚之大成。而老聃集道学之大成,孔子集儒学之大成。宋代王安石之学颇近管仲。《管子》的流传,尹知章贡献颇大。清乾嘉间,治诸子者渐多,管氏之书因此可读者乃十有八九。《管子》一书与欧洲文化多有相合之处。故作者就原书,正其章句,略出己见,正其讹误,以便来学。

在《读管子界说》中,概言《管子》一书原列道家,后人以列法家,以其书言法者多。其实政法皆源于道德之旨。《管子》为政论之书。《管子》之言法,详于制度而略于刑名。立国于列强争存竞长之间,非权谋不足以应付其环境之变态。中国是东方古代哲学代表,其起源于阴阳五行之术数,《管子》保存了古代这方面的思想。《管子》的轻重思想,与民生国计相关。《管子》的兵家思想,是齐学之特色。同时,《管子》也表现了古代列国争衡的状况和齐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管子今诠旧序一》,为刘向《管子叙录》,此处略而不录。

石一参在《管子叙录》后按曰:“向序称中藏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外卜圭、富参、校尉立亦各有异本,与太史书九十六篇并传。是《管子》之为汉代行书无疑。圭、参、立书篇数,各自悬殊,而同时流行民间,要必各有师承,或习法,或习兵,或习轻重之术,阴阳术数之学,一如汉初之习儒术者,或传《诗》,或传《礼》、传《易》,或传《尚书》《春秋》,各自名家,此古人治学务专之公例,可推而知也。太史为周秦汉初职掌书籍之官,其篇数较为完整可稽,而向序云,以中外并校,除以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数颇不合。其减少太史书之十篇,亦复何据?惜所减节篇名,今不可考。殊为歉然也。”

《管子今诠旧序二》,为明赵用贤《管子》序。

《管子今诠旧说》,出自赵用贤《管子文评》,而对《管子文评》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梁刘勰《文心雕龙》云”从第一条调整到“晋傅玄曰”之后。删去了陈振孙一条,增加《隋书·艺文志》一条。且在每条下都加按语,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管子今诠后序》,言本书篇目的修订,对文字及《管子》传本的问题进行考察,表达了匡补阙谬的心愿。

《今审定篇目》中,将书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为“经言”(原注:附《解》。冠以《枢言》,并《学则》,别为首编)。

中编为“内言”(原注:附《短语》。论说之文)。

下编为“外言”(原注:问答杂编。传记之文)。

末附《短语》问答一编(原注:即旧本《侈靡篇》之全文)。

以下为目录:

第一 上编

一 枢言

二 学则(原名弟子职)

三 经言一十有二篇(附解十篇)

第一篇 宙合

第二篇 天地

第三篇 心术上

第四篇 心术下

第五篇 五正

第六篇 九败

第七篇 牧民

第八篇 乘马

第九篇 版法

第十篇 法经

第十一篇 形势上

第十二篇 形势下

第二 中编

内言(论说之文)分为六卷,合四十有六篇

第一卷 道家言共四篇

一修身 二正形 三白心 四内业

第二卷 政家言别为权谋家言共一十六篇

一立政 二修权 三度地 四制分 五牧民 六君臣 七正言 八五辅 九九惠 十王言 十一霸言 十二霸形 十三四伤 十四八观 十五附六十八问 十六附七主七臣

第三卷 阴阳术数家言共五篇别为农家言一篇

一五官 二四时上 三四时下 四五行 五水地 六附地员

第四卷 法家言共六篇

一法法 二重令 三明法 四任法 五正世 六法禁

第五卷 兵家言共八篇

一兵法 二兵数 三七法 四言是 五参患 六地图 七谋失八九变

第六卷 计家言共六篇

一三经 二国蓄 三轻重 四禁藏 五治国 六侈靡

第三 下编

外言(传记之文)分为五卷,合旧目二十六篇

第一卷 管子相齐始末(自《大匡》《中匡》《小匡》以下合《小称》诸篇)

第二卷 桓公君臣问答(自《桓公问》《问霸》以下,合《小问》《度地》《四称》诸篇)

第三卷 乘马九府问答(自《臣乘马》至《揆度》《国准》诸篇)

第四卷 轻重法(自《轻重甲》至《轻重己》,今定名《轻重法》)

第五卷 短语问答杂编

《管子篇目今旧分并异同表》中,著者将《管子》原来的篇目与《管子今诠》的篇目进行对比。言太史公所见为九十六篇,而明本《管子》为七十六篇,则已经亡佚二十篇。吴竞《书目》载《管子》三十卷,则今本《管子》亡佚占五分之一。故此石一参将传本《管子》进行分合,定为九十六篇,以符合《史记》记载的篇数。

在篇章内容中,石一参将《枢言》作为《管子》最核心的文章,使其代替《牧民》成为《管子今诠》的第一篇文章,句下有注释。将《弟子职》列为《管子今诠》的第二篇,改名为《学则》,认为是“齐学施教受业之纪律”。将《宙合》分为两篇文章,为《宙合》《宙合解》。将《心术上》分为两篇,为《心术上》《心术上解》。将《势》改名为《天地》。诸如此类,分合《管子》原有篇章,增加篇章数目,以合《史记》所载的九十六篇之数。《管子今诠》改变《管子》原有篇章顺序,改变篇名,是非常有特点的一部著作。但郭沫若《管子集校》对此评价甚低。

石一参,1851年出生,未知卒年。名广权,号蕴三,湖南邵阳人。清末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及政法大学,归国后流寓北京讲学,曾任上海群治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代校长,湖南大学教授兼湖南国学馆主讲。著有《燕尘录》《后燕尘录》《老学今诠》《论语今读类编》《张子正蒙注诠言》《说文匡鄦》《老学源流记》《说诗解颐》《学易斋易象哲理观》《苍石山房文字谈》等。顾颉刚曾题《管子今诠》曰:“此书于抗日战争中出版,其时予在陇滇,不但未见,亦未知也。今日阅书于中国书店,得之。知其用力甚深,而仍不详石君为何如人也。世之学者湮没不彰者何限,而我辈以居都市之故,遂易欺世盗名,书此志愧。”[6]

【注释】

[1]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2]例句用南宋浙江刻本。

[3]陆费逵著、文明国编:《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陆费逵自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61页。

[4]陆费逵著、文明国编:《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陆费逵自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71~72页。

[5]张荣生编著:《中国历代盐文学作品选注》,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465页。

[6]胡适著,肖伊绯编:《胡适的自传》(中英文汇校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