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勉《管子今注今译》

第六节 李勉《管子今注今译》

《管子今注今译》,李勉注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出版第1版,2013年出版第2版。

此书首先是马英九以“永恒的经典,智慧的泉源”为标题所作序,说明“中国传统经典是民族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其次是杨渡以“在时间的长河中”为标题所作序。其次为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学哲序,说明作《古籍今注今译》的原因。其次为王云五《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其次为谷凤翔《古籍今注今译序》,其次为陈奇禄《古籍今注今译续序》,其次为《例言》,是对《管子今注今译》的例言,其次为李勉《管子其人及其书》,其次为李勉《管仲学术思想及其才智评估》,其次为《目次》,其次为《管子》篇文。

王云五在《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中,阐明了古籍今译的价值,主要内容如下:

古籍今注今译,由余历经尝试,认为有其必要……特举述其要旨。

由于语言文字习俗之演变,古代文字原为通俗者,在今日颇多不可解。以故,读古书者,尤以在具有数千年文化之我国中,往往苦其文义之难通。余为协助现代青年对古书之阅读,在距今四十余年前,曾为商务印书馆创编学生国学丛书数十种,其凡例如左:

一、中学以上国文功课,重在课外阅读,自力攻求;教师则为之指导焉耳。惟重篇巨帙,释解纷繁,得失互见,将使学生披沙而得金,贯散以成统,殊非时力所许;是有需乎经过整理之书篇矣。本馆鉴此,遂有《学生国学丛书》之辑。

一、本丛书所收,均重要著作,略举大凡:经部如《诗》《礼》《春秋》;史部如《史》《汉》《五代》;子部如《庄》《孟》《荀》《韩》,并皆列入;文辞则上溯汉魏,下迄五代;诗歌则陶、谢、李、杜,均有单本;词则多采五代、两宋;曲则撷取元、明大家;传奇、小说,亦选其英。

一、诸书选辑各篇,以足以表见其书、其作家之思想精神、文学技术者为准;其无关宏旨者,概从删削。所选之篇类不省节,以免割裂之病。

一、诸书均为分段落,作句读,以便省览。

一、诸书均有注释;古籍异释纷如,即采其较长者。

一、诸书较为罕见之字,均注音切,并附注音字母,以便讽诵。

一、诸书卷首,均有新序,述作者生平、本书概要。凡所以示学生研究门径者,不厌其详。

然而此一丛书,仅各选辑全书之若干片段,犹之尝其一脔,而未窥全豹。及1964年,余谢政后重主该馆,适编译馆有今注资治通鉴之编纂,甫出版三册,以经费及流通两方面,均有借助于出版家之必要,商之于余,以其系就全书详注,足以弥补余四十年前编纂学生国学丛书之阙,遂予接受;甫岁余,而全书十有五册,千余万言,已全部问世矣。

余又以今注资治通鉴,虽较学生国学丛书已进一步,然因若干古籍,文义晦涩,今注以外,能有今译,则相互为用,今注可明个别意义,今译更有助于通达大体,宁非更进一步欤?

几经考虑,乃于五十六年秋决定为商务印书馆编纂经部今注今译第一集十种,其凡例如左:

一、经部今注今译第一集,暂定十种,如左。

(一)诗经、(二)尚书、(三)周易、(四)周礼、(五)礼记、(六)春秋左氏传、(七)大学、(八)中庸、(九)论语、(十)孟子

二、今注仿资治通鉴今注体例,除对单字词语详加注释外,地名必注今名,年份兼注公元;衣冠文物莫不详释,必要时并附古今比较地图与衣冠文物图案。

三、全书白文约五十万言,今注假定占白文百分之七十,今译等于白文百分之一百三十,合计白文连注译约为一百五十余万言……

《例言》中,对本书的写作主旨、写作方法做了说明:

一、本书对于单字及词语之艰涩者均详予注释,艰涩之字标以国语注音,地名必注今古,年份兼注公元。注后,以白话全文翻译。

二、《管子》多误字、脱字、别字、怪字、古字、衍字;且多脱句、衍句;又有古注误入正文,正文误入注解者;并有他篇之句混入此篇,此篇之句混入他篇者;章句复多先后失序者,今皆分别订正于注释及考评中。

三、注译之前,每篇皆冠以题解及考评。题解者,解其题意及申论全文大旨;考评者,考此文之真伪得失及其他问题。

四、古注舛误极多,疑俗儒所注,兹参证群书,深入研究,予以改进补注,多方辨正。

五、《管子》一书,浑涵万有,瑰奇闳博,因时代渺远,后人多有附益,其附益者,仍有明见,不可鄙视,于题解中说明。

六、为使读者加深了解,特撰《管子其人及其书》与《管仲学术思想及其才智评估》二文冠于书首,读者宜先读此文,然后揣摩全书。

七、《管子今注今译》计九十三万余字,题解、考评及注释均用浅近文言文,今译则用白话文,如此,已达九十三万余字,若题解、考评及注释皆用白话文,则全书字数大增,必达百余万字,殊失简约之旨,故全书题解、考评及注释皆用浅近文言文,不得已也。

李勉在《管子其人及其书》中,对《管子》与管仲进行考察。“管子其人”主要内容如下:

据《齐语》韦昭注:“周,管子之先也。”周姓姬,故又曰:“管夷吾,姬姓之后。”是则管仲盖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之后裔,以国为氏者。管叔鲜并非姓管,封于管,故称管叔耳,实则姓姬(按管即今河南省郑县治)。《括地志》:“郑州管城县,今州外城,即管国城。”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后世亦称敬仲。约生于周平王末年至周桓王初年间(西元前七一九年左右)。《史记》谓管仲为颍上人,颍上即今安徽省颍上县;但《说苑·尊贤篇》谓:“管仲,故城阴之狗盗也,天下之庸夫也。”梁玉绳《史记志疑》谓:“成阴即高密。”与颍上异。据此,管仲恐先后栖于二地。《尊贤篇》谓管仲为狗盗庸夫,疑后世谣诼之言,读《大匡》《中匡》《小匡》诸篇自明,若非谣诼之言,其或少年顽劣,长而迁善耶?

古有所谓“帝王之制”“王者之制”“霸者之制”:帝王之制,无为而无不为,管仲“与之为取”,与之,无取也,无取而无不取,此“无为而无不为”,帝者之制也;王者之制,为之而无以为,管仲令顺民心,民之所欲,因而予之,民之所否,因而去之,此“为之而无以为”,王者之制也。然而顽劣之民,无以为,不足以正之,故又济之以霸者之制。霸者之制,为之而有以为也,管仲重法令,寓兵于政,顽劣者诛杀无赦,有功者重赏不欺,此霸者之制也。后世习于儒墨者不悟其道,竟以管仲之兵刑功赏比之于商鞅;大夫商鞅惨酷寡恩,乌得与管仲比哉?《管子》书经刘向校定,去其重复,共剩八十六篇。《四库全书》亦录八十六篇,列入法家,即刘向所删定者。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严可均《铁桥漫稿》谓“梁隋时已亡十篇,宋时又亡《王言篇》”。据此,宋后仅剩七十五篇,近世学者以《史记·封禅书》有“管子曰”三字,其所载管子之言,当为《管子》佚文,而《管子》书中适缺《封禅篇》,则《史记·封禅书》中“管子曰”一段当为《管子》佚文无疑矣,取此佚文移补《管子》,《管子》即仅有十篇之佚文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管子》今亡十篇”,即依据于此。实则十篇佚文非尽皆亡佚,多半混合于各篇之中,《牧民解》混入《牧民篇》及《权修篇》中即其一例。《宙合》及《心术上篇》前列经文,后列解语,混为一篇,此又一例。《乘马篇》《心术下篇》《九守篇》《正篇》,皆经解夹列,此又一例。《问乘马篇》文缺,但《臣乘马篇》首有“问乘马”三字,后半篇多言乘马之数,则《问乘马》或即《臣乘马篇》,问臣二字音近,故以误混。且臣乘马不切于义,篇中不言及臣字,更知臣乘马为问乘马之误矣。据此,《问乘马篇》不亡,混为《臣乘马》也,此又一例矣。(《乘马数》及《乘马》二篇中,亦有《问乘马》文句散落在内)又《权修篇》亦缺。但《小称篇》前半篇多言修身之事,与小称无关,足见《修身篇》未亡,系误混于《小称篇》中。又《轻重丙》及《轻重庚》皆缺,已混入其他《轻重篇》中。又《问霸篇》缺,而《霸形篇》有桓公问霸之心,管仲知其心而答之,故《问霸篇》疑混入《霸形篇》中。又《言昭篇》缺,系混入《七法篇》中,《七法篇》首句“言是而不能立”,以下连言“不明于为兵之数……不明于胜敌国之理……不明正天下之分……不明于则……不明于象……不明于法……不明于化……不明于决塞……不明于心术……不明于计数”,皆言明,昭,明也,言昭即言明也。其他混列于一文者尚有数篇,已分别论述于各该篇题解中,若各自篇中析出解文,则亡佚之篇不达十篇之多。

“管子之书”的主要内容是:

管书内容庞杂,其书非一人所作,亦非一时代之书,由后人掇拾下列著作而成:(一)管子门弟子或宾客或子孙闻知其事或亲见其事所记述而成。(二)战国时游说或言谈之士依据传闻而记述以成。(三)战国时或秦时好事者伪造管仲行事以托己意而讽当世君臣而成;此类文字,往往时代不符,为后世所识破。(四)战国时稷下游谈之士及韩非、李斯之辈欲张己说为之记述,而借名管仲所作而成。(五)古人读《管子》曾予注解,后世不明,以为《管子》原文,遂混编而成《管子》书(其注解之文即书中杂记)。实则《管子》一书,其为管仲手笔极少,余皆后人追记或伪托,追记者,距事实不远,伪托者,则多出于臆测或假设。以事实言:管仲卒于齐桓公前,不知桓公之谥。《小问篇》称秦穆公相百里奚,此事亦在管仲已死之后。《小称篇》称毛嫱西施为天下美人,毛嫱、西施为春秋末人,管仲则春秋初年人,以时计之,管仲不及见。

李勉在《管仲学术思想及其才智评估》中,对管仲的学术思想进行评价,认为:“《管子》书有道家之言、有法家之言、有墨家之言、有名家之言、有兵家之言、有阴阳家之言、有理财家之言、有政治家之言、有农家之言、有医家之言,系庞杂之书,而非一人之作,亦非一时之作。其书虽非管仲自为,然多根据有关管仲之传说而作,其传说或由管仲之宾客,或由其左右,或由其子孙,或由其一民,或直接根据当时管仲自己之言论思想而为之追述,所传者虽未必全真,但亦未必全假。《论语》亦非孔子亲笔,其思想言论亦为后学为之追记,与管书同一情形。所谓思想言论,乃指学术思想与言论,管仲学术思想所以如此庞杂,盖管仲居众宰之尊,统御全国,兼而霸王天下,不能不有各类思想以成其治,亦不能不有各类宾客以博其思想。”在“管仲之才智”中,认为“管仲以才智超群,使海滨荒漠之齐,一跃而强于诸侯,观其才智,历代名相无以过之,孔明亦自叹不如也,管仲不但长于政治、军事、外交,更长于经济、教育,故主政数十年,卒使齐民知礼义,足衣食,强于诸侯,一匡天下”。

李勉在对《管子》今注今译的时候,将《管子》原篇段落中的标题移置到每一节的开头,并对小标题的内涵进行解释。然后列出篇文,全文之后,是“题解及考评”。对《管子》每篇的篇目含义进行解释,对篇文内容进行分析,对篇章的内在结构做出论证。之后是“今注”,对篇章文字进行注释,注意参考其他篇文内容来解释本篇,亦参照先秦两汉其他典籍、唐宋类书、字书、明清乾嘉学派的研究,对篇文进行解释。之后是“今译”,今译语言是典雅的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