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汝亨本《管子》

第五节 凌汝亨本《管子》

凌汝亨本《管子》刊刻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无注。

首万历壬午年间赵用贤所撰的《管子书序》;次为刘向《管子书录》;次《凡例》,主要说赵用贤“沉酣是集,创为考订,世宙间始识仲父一书真面孔矣”,而刊印者“复加参校”,并稍作删削。因为赵本有挂漏处,朱长春《管子榷》“可谓玄风大畅,非直为夷吾之忠臣,且堪为定宇之益友矣”,“余取什之七八焉”。并说张榜之作“若排砂拣金,处处见宝”,因此录赵用贤、朱长春、张榜等评注于眉端或篇后,行间亦偶注文法,密加圈点,“圈点词理俱胜用○,意字瑰奇用△,条畅隽爽用、”,评注圈点均以朱色套印。第四部分为《管子目录》,二十四卷,与传世本相同。不同的是凌本《管子》目录下有小标题,双行小字,这些篇目有:《牧民》第一,下列“国颂、四维、四顺、士经、六亲五法”;《立政》第四,下列“三本、四固、五事、首宪、首事、省官、服制、九败、七观”;《乘马》第五,下列“立国、大数、阴阳、爵位、务市事、士农、工商、圣人、失时、地理(今按:浙刻本作‘里’)”;《七法》第六,下列“七法、四伤百匿、为兵之数、还陈”;《幼官图》第九,下列“中方本图、中方副图、东方本图、东方副图、南方本图、南方副图、西方本图、西方副图、北方本图、北方副图”,与浙刻本顺序不同;《九守》第五十五,下列“主位、主明、主听、主赏、主问、主因、主则、主参、督名”;《轻重丁》第八十三,下列“璧谋、菁茅谋”。这些列有小标题的篇目,在浙刻本《管子》篇内,一般列有小标题,但是在总目中不列,这是《管子榷》本在形式上与浙刻本不同的地方之一。

民国二十六年(1937)宋哲元据凌本原刻影印一千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又据宋哲元影印本影印,为朱墨两色,眉批及篇末评语依原本朱色套印。凌本在刊刻形式上与浙本、刘本、四子本、赵本不同,篇内段名标于每段的开头,篇内无注,文字用字与赵本比较接近。我们从凌本的文字应用上可以看出凌本是从赵本而来。凌本在内容上比较完备,这是赵用贤本之后版刻的共同特征。可以这样说,在赵本之前的浙本、刘本是草创阶段,赵本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此后的版本只是对《管子》细枝末节的修订而已。

【注释】

[1]王欣夫:《郭沫若先生“管子集校叙录”之商榷》,《学术月刊》1957年第6期,第56~68页。

[2]姚之骃:《元明事类钞》,1986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884,第279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