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备要本《管子》
四部备要本《管子》,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中华书局1989年3月影印此书。
陆费逵在《校印〈四部备要〉缘起》中说:“吾国学术,统于四部。然四库著录之书,浩如烟海;坊肆流传之籍,棼若乱丝。承学之士,别择维艰;善本价昂,购置匪易。本局同人有鉴于此,爰于前年择吾人应读之书,求通行善本,汇而集之,颜曰《四部备要》。提纲絜领,取便研求;廉价发行,以广传布。惟是普通铅字,既欠美观;照相影印,更难清晰。适杭州丁氏创制聚珍仿宋版,归诸本局,方形欧体,古雅动人,以之刊行古书,当可与宋椠元刊媲美。兹将第一集至第五集分年校刊,共计二千余册;经、史、子、集最要之书,大略备矣。张文襄尝言: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善本,事倍功半。今有《四部备要》,庶几可免此大弊欤!”[3]说明校印《四部备要》的缘由,此丛刊是用聚珍仿宋版排印。
陆费逵在《〈四部备要〉改印洋装缘起》中说:“有清乾隆间搜罗典籍编辑《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余种,七万七千余卷,因《全书》卷帙浩繁,阅览不便,乃于《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阅七载而成书,凡四百七十三种,一万一千余卷。盖自有《四库全书荟要》,而《四库全书》可束之高阁矣。民国九年,敝局得杭县丁氏聚珍仿宋版。字体精美古雅,方体长体咸备,为印刷界辟一新纪元。乃仿《四库全书荟要》办法,而有《四部备要》之辑印。十四年来,成书三百五十一种,计一万一千余卷,分量与《荟要》略相等,所选之书亦三分之二相同。其不同者,则如日讲经书、清历朝圣训、谕旨、文集等书专备御用者摒而不采,采辑方针亦随时代而稍有不同。其乾嘉以来名著,如段氏之《说文》,孙氏之《周礼》,姚、王、曾之选古文,沈、姚、曾之选诗,以及近代名家姚恽、袁曾等专集,则为辑《荟要》时所无而极有用者;更有校勘精本如阮文达之《十三经》、平津馆之诸子等,则书虽同而校本不同,此皆远胜《荟要》之处。”[4]说明了此书的价值。
此本《管子》由上海中华书局据明吴郡赵氏本校刊,陆费逵总勘,高时显、吴汝霖辑校,丁辅之监造。
四部备要本《管子》所用底本为赵用贤《管韩合刻》本《管子》,首为赵用贤《管子书序》,次为刘向《管子叙录》,次《管子凡例》,次《管子目录》,言“共二十四卷,凡八十六篇(内十篇亡)”,次为《管子》正文。
本书按照赵用贤本排印,有注,在句下加了“·”作为句读,刻印精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