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校《管子》的主要内容
今本《管子》为刘向编订,刘向搜集西汉宫中与宫外《管子》藏书五百六十四篇,其中重复者四百八十四篇。章学诚《章氏遗书》记载:“刘向校雠中秘,有所谓中书,有所谓外书,有所谓太常书,有所谓太史书,有所谓臣向书、臣某书。夫中书与太常、太史,则官守之书,不一本也;外书与臣向、臣某,则家藏之书,不一本也。夫博求诸本,乃得雠正一书,则副本固将广储,以待质也。”这些《管子》篇章来自国家藏书和个人藏书,刘向去其重复,共有八十六篇,即今本《管子》之由来。整理完成之后,写出《〈管子〉书录》,别载于《别录》中。根据南宋浙江刻本《管子》所镌,刘向《书录》云: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篇,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管子者,颍上人也,名夷吾,号仲父。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子贫困,常欺叔牙,叔牙终善之。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子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荐管仲。管仲既任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故管仲曰:“吾始困时,与鲍叔分财,多自予,鲍叔不以我为贪,知吾贫也。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吾有利有不利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吾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鲍叔既进管仲,而己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管子既相,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书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犹流水之原,令顺人心,故论卑而易行。俗所欲,因予之;俗所否,因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北征山戎,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柯之会,桓公背曹沫之盟,管仲因而信之,诸侯归之。管仲聘于周,不敢受上卿之命,以让高、国。是时,诸侯为管仲城谷,以为之乘邑,《春秋》书之,褒贤也。管仲富拟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子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太史公曰:“余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言之也!”又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爱,岂管仲之谓乎!”《九府》书民间无有,《山高》一名《形势》。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向谨第录上。
刘向《〈管子〉书录》主要记述《管子》之整理,管仲之生平事迹,管仲之政治经济政策,征引孔子、司马迁语,对管仲做出评介。
刘向校订《管子》篇目如下:
《牧民》《形势》《权修》《立政》《乘马》《七法》《版法》《幼官》《幼官图》《五辅》《宙合》《枢言》《八观》《法禁》《重令》《法法》《兵法》《大匡》《中匡》《小匡》《王言》《霸形》《霸言》《问》《谋失》《戒》《地图》《参患》《制分》《君臣上》《君臣下》《小称》《四称》《正言》《侈靡》《心术上》《心术下》《白心》《水地》《四时》《五行》《势》《正》《九变》《任法》《明法》《正世》《治国》《内业》《封禅》《小问》《七臣七主》《禁藏》《入国》《九守》《桓公问》《度地》《地员》《弟子职》《言昭》《修身》《问霸》《牧民解》《形势解》《立政九败解》《版法解》《明法解》《臣乘马》《乘马数》《问乘马》《事语》《海王》《国蓄》《山国轨》《山权数》《山至数》《地数》《揆度》《国准》《轻重甲》《轻重乙》《轻重丙》《轻重丁》《轻重戊》《轻重己》《轻重庚》,共八十六篇。
此本《管子》从刘向校订之后,一直流传,唐宋类书中多有征引。唐代尹知章为《管子》作注之后,尹知章注《管子》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其后尹知章注本《管子》在北宋版刻,南宋有翻印。《管子》在南宋主要有两个版本系统,一为南宋绍兴年间浙江刻本,一为墨宝堂本。
【注释】
[1]徐兴无:《刘向评传(附刘歆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2]徐兴无:《刘向评传(附刘歆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3]余嘉锡:《余嘉锡讲目录学》,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4]徐兴无:《刘向评传(附刘歆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