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正《白话管子》

第七节 赵守正《白话管子》

赵守正译注《白话管子》,岳麓书社1993年9月出版,属于古典名著今译读本。

此本首为《前言》,其次为《目录》,其次为《白话管子》篇文。

在《前言》部分,著者说明本书的写作主旨。说明此书是著者在《管子注译》与《管子通解》的基础上,逐篇作了体例上与文字上的修改而完成的。认为《管子》是依托春秋时期管仲之名成书的。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思想家。孔子曾赞誉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参见《论语·宪问》),可见他在古代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战国时代,主要是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追述管仲的言行,发展管仲的学说,同时也打着管仲的旗号阐述自己的主张,由是而成《管子》。迨至秦汉,又有作品掺入(如书中的《轻重》诸篇即为汉代作品)。所以,《管子》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兼有战国、秦、汉文字的一部文章汇集。这部书虽不是出自管仲之手,但也是传述管仲、研究管仲的重要文献。现在流传的《管子》,是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成的。

《白话管子》的目次即依此排列,不改变原书布局。这部《白话管子》,除了《幼官》《幼官图》二篇因体裁特殊未被收进,其余皆依段进行了全文今译。

《白话管子》的各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一、题目及题下附言:本书篇名皆按原题标列,不作今译。题下附言才是对篇名及篇名取义的解释。

二、白话译文:这是本书的主要部分。

三、附注:凡白话译文反映原文之较难语句,一般都加附注。附注的目的在于说明白话译文的形成和根据。唯限于篇幅,注文尚嫌过简。读者欲进一步研究,可阅读拙著《管子注译》《管子通解》及其他参考文献。

四、《管子》原文:《管子》一书版本繁多,本书所选用之底本为《四部丛刊》本。

五、校勘记:即对原文中衍、误、脱、窜之处所作的校勘改正。这主要是根据《管子》的古今各种版本及古今各家的校释完成的,对各家所见未及之处,我也作了少量校勘。但总的来说,改字力求其少,以无伤古籍原貌。

《白话管子》中,前半部分是翻译的白话《管子》,后半部分是《管子》原文。在翻译《管子》时,首先列出篇名(篇名没有翻译成白话),其次是白话的正文。在翻译的白话《管子》篇文之后,有“附注”,对正文内容和含义加以解释,对文字有校订。从第393页开始,收录的是《管子》原文,原注曰:“原文中之衍文、错简,皆用小字、括号标明。”在每篇原文之后,均有“校勘记”,对原文校勘的文字在篇后予以注明,并说明改字的原因。著者是在《管子》原文上直接改字,在改的字后面加上阿拉伯数字,在篇后“校勘记”中说明对应原文作何字,参考改字的依据是什么。主要参考文献是郭沫若《管子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