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墨宝堂本《管子》

第二节 南宋墨宝堂本《管子》

有清至民国年间保存的宋本《管子》,主要是南宋浙江刻本和瞿源蔡潜道宅墨宝堂本两种。南宋浙江刻本《管子》,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墨宝堂本《管子》,海源阁旧藏,今已不存;清代学者孙星衍、陆贻典、黄丕烈、顾广圻曾用以校勘明本《管子》,洪颐煊、王念孙、宋翔凤亦以墨宝堂本为校本,对明本《管子》做过考察;戴望两种宋本《管子》均已见到,并在南宋浙江刻本后有跋语,然他的《管子校正》主要参考了墨宝堂本。墨宝堂本《管子》在有清一代较浙本影响大,现根据乾嘉暨以后诸位名家的校跋和著录,对墨宝堂本加以考察,以明其价值。

南宋瞿源蔡潜道墨宝堂本《管子》,绍兴壬申年(1152)孟春刊行,卷一后有木记云“瞿源蔡潜道宅墨宝堂新雕印”,对北宋具杨忱《管子序》本有修订,与南宋浙江刻本《管子》微异。清代藏书家以黄丕烈搜求宋本《管子》最多,南宋浙江刻本和墨宝堂本并有收藏。黄丕烈在墨宝堂本《管子》末有题跋,曰:“嘉庆丁丑(1817)重阳装成。越一日,以陆敕先原校宋刻本手勘一过,钞胥脱误甚多。临写时校正者,墨笔标于上方;兹手勘其脱误者,以黄笔标之。陆校在刘绩本上,于宋刻可疑处每识于旁。兹钞胥写入本行,所以存宋刻之真,而余复标出其字,注曰:‘校改者皆敕先’,所谓‘刻舟’也。陆跋二通,录附于后。复翁。”[12]并录入陆贻典校改明刻刘绩《管子补注》之跋语二则。黄丕烈在此本《管子》卷末又题跋曰:“此宋刻《管子》二十四卷,原缺卷第十三至卷第十九,任蒋桥顾竹君藏书也。二十年前曾借校之,其佳处实多。因中有缺,心甚有歉,未为全美。后京师某坊缄寄一宋刻,宋刻已糊涂,经俗人剜其糊涂处,以时本填之,多未可信,故卒未据以校藏本。近日宋廛宋刻子部并归他人,重忆向所未惬意之本,遂从顾氏后人归之。而中所缺卷,余故友小读书堆藏陆敕先校宋本,亦向伊后人借归据补。陆校未记行款,兹就余所收宋刻本行款约略为之,未可据也。至于字句之间,他卷多同宋刻,则此所缺而陆校有,宋刻应亦可据,且陆校出毛斧季所藏宋刻,则尤可信。”[13]据此可知,汲古阁毛扆尝得宋本《管子》,陆贻典以钱曾所遗刘绩本《管子补注》校勘,黄丕烈又以陆贻典校宋本校宋墨宝堂本,发现以陆校证黄所藏之宋刻,“有脱至一句者”。根据黄丕烈在南宋浙刻本《管子》中的题跋,黄氏后来发现陆贻典乃是以浙刻本校刘绩《管子补注》本,故云:“取对顾氏小字本,高出一筹,当是敕先所据以校刘绩之本者也。”[14]据黄丕烈《题跋》,宋蔡潜道墨宝堂本为“小字宋本”,卷一后有长方印记,其文云“瞿源蔡潜道宅墨宝堂新雕印”,“中缺十三至十九卷”,非完本。黄又将其与陆敕先校宋本相对,亦多有不同。

嘉庆时,吴中藏书以黄荛圃、周香严、袁寿阶、顾抱冲为四大家,后尽归汪士钟,黄荛圃的宋本《管子》并归汪氏艺芸书舍。汪士钟取宋本元本别编其目,有《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一卷。咸丰年间(1860年前),汪士钟艺芸书舍藏书全部散佚,汪氏之书“铁琴铜剑楼实与海源阁分而有之”,墨宝堂本《管子》归山东海源阁,杨绍和按曰:“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三字,注二十八字。卷一后有木记云:‘瞿源蔡潜道宅墨宝堂新雕印。’又末卷后有木记云:‘蔡潜道宅板行,绍兴壬申(1152)孟春朔题。’并巨山张嵲《读〈管子〉》一则,谓绍兴己未(1139),从人借得,舛错甚众,颇为是正,钞藏于家云云。案壬申乃绍兴二十二年,上距己未仅十二年,潜道所刊当即据张氏钞藏之本,在今日为最古矣。其中佳处,足正各本之谬者实多……皆与高邮王怀祖先生《读书杂志》所引相合,其他类是者,尚不能一二数,信知此本之可宝矣。同治癸亥八月二十九日东郡杨绍和彦合甫识于宋存书室(均在卷末)。卷首有刘氏伯温一印,黄氏、汪氏各印。”[15]据杨绍和的按语,墨宝堂本在卷一后和末卷有瞿源蔡潜道宅墨宝堂的标记,并表明刊行年月是在绍兴壬申孟春之朔。书后有张嵲《读〈管子〉》,证明此本与南宋具杨忱《序》的浙江刻本当是同出一源。将杨绍和的校录与南宋浙本《管子》比较,可知两宋本《管子》版刻内容尽管多有相同,然仍有微异,可能在刊印过程中浙江刻本与墨宝堂本又分别有校改,而形成不同源流。清末战乱甚多,墨宝堂本《管子》后从杨氏海源阁流出,傅增湘1927年在天津曾经见到,《藏园群书经眼录》有著录。[16]此本现在俄罗斯。

【注释】

[1]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黄丕烈书目题跋》,《清人书目题跋丛刊》六,中华书局1993年版,卷四,第70页下。

[2]参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第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卷七,第90页。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9页。

[3]王安石:《大理寺丞杨君墓志铭》,《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据明嘉靖三十九年抚州刊本影印,卷九十三。

[4]宋翔凤:《过庭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5页。

[5]《管子》版本,以南宋浙本为最早,亦最为宝贵。除此以外,明初刘绩《管子补注》本也很重要,与浙本不是一个系统,二者可以互校。明代万历十年赵用贤《管韩合刻》本吸收宋本、明初刘绩本之长,而形成一种新的版本。此部分,我们以刘绩本和赵本同宋本比较论证。明代刘绩本现存四种,其中国家图书馆存有三种。本文所用刘绩本版本是以国家图书馆藏,陆贻典、黄丕烈校并跋本《管子补注》为准,善本书藏书号896,是陆贻典用南宋初绍兴年间具杨忱《管子序》的浙刻本精校而成。明刻赵用贤《管韩合刻》本以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本为准。

[6]郭沫若:《管子集校》(二),《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2页。

[7]巩曰国:《〈管子〉成书与流传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7页有论述。

[8]郭沫若:《管子集校》(四),《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任林圃的按语收在《管子集校》中。

[9]王念孙:《读书杂志》,清嘉庆刻本,浙江大学图书馆藏书,志五之二,第12页。

[10]王念孙:《读书杂志》,清嘉庆刻本,志五之十,第1页。

[11]郭沫若:《管子集校·叙录》,《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五卷,第5页。

[12]黄丕烈:《黄丕烈书目题跋》,《清人书目题跋丛刊》六,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9页。

[13]黄丕烈:《黄丕烈书目题跋》,《清人书目题跋丛刊》六,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9~70页。

[14]黄丕烈:《黄丕烈书目题跋》,《清人书目题跋丛刊》六,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0页。

[15]杨绍和:《楹书隅录·初编·卷三》,《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81页。

[16]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子部,第570~571页。傅增湘云:“《管子注》二十四卷,唐房玄龄撰。宋刊本,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三字,注双行二十八字。卷一后有木记云‘瞿源蔡潜道宅墨宝堂新雕印’。有黄丕烈跋二则,并录陆贻典跋二则。(海源阁书,丁卯十月廿九日见于天津,索四千元。)”